中职教材《应用语文》以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为核,以“实用性”为体,在中职语文教育的“目的”与“可能”之间求得平衡,化深繁为浅简,融教本与读本、写本为一体,从校本讲义到正式出版到连续再版,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师生的认可。这应该算得上是课程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作为尝试,《应用语文》的出生背景有两个:
大背景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中职课程改革要确立的思想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要使学生得到以自信为核心的实质性的进步;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以适用为本,要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直接所需。也就是《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所指出的,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终身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社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为方向。
小背景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俗而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身份模糊,二是不切实际,三是学不致用。还有教法陈旧、手段缺乏、学生被动学习、教材老旧落后、质量检测难统一等,所有这些都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它,绝不是简单的“删除”或“加重”,我们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随意加重,往往无用;随意删减,又可能忽视语文功用——而是要“调”,调整,调适。
基于以上两个背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既迫切又须实用。于是,符合这两项要求的《应用语文》应运而生。
《应用语文》总的编写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本,体现职教特色。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社会需求定位语文教学目标。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多变、职业的更新,要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之间一一对应的法则正在过时,在新的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对个人技能的要求由专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由恒常不变向更新多变转化,为了适应这种知识技能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的特点,就要求学校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对他们一生都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不是对学生必须读哪些精美的文章作出较高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就业,直接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无法单纯地在课堂上实现,而只能在现场、岗位和与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中完成。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必要把那些只是为了体现语文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高指标放进教学活动,而应该引导学生把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和精力用在实践性的层面上。比如说写作,就不一定非要会写抒情散文和议论文,更有价值的是能揣摩用人单位的意向而文从字顺地写一份求职简历之类文字。
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定位语文教学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能不承认,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原本的文化学习中属于后进生,这些学生没有成功感,缺乏普通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我们反对用差生来定性,从教育的本质上说,他们是与普通高中所要求的学习类型的不同者,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是与原本的学习类型的不对称。于是对职业教育来说,如果依然固守原来的教学类型,这些学生只会更加厌学,缺少动力。是指望学生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去适应学生,这就是我们的命题,答案当然只能是后者。而对这样的学生实际,职业学校和我们的教师要坚决地从丧失活力的旧传统中走出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去适应学生而不是相反。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不必高深。也许好多人有种看法。教学太浅,语文的那些诸如工具、人文、文化方面的要求就不能达成。这是一种误解,并非深、多才有效,不妨本着让学生学得适宜、学出自信的原则,大胆地缩减内容,简化结构,减低难度,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基础上设计职校的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简单的求少、求易、求小,而是要通过扎实的教学,从有用出发在“做足”上下工夫。比如,说话的本领,写应用文的本领,写好汉字的本领,看起来不高级了,但它们确实有用,学可以致用,可以帮助学生求职,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与人沟通、合作,而在这种本领里从来都不排斥“人文”、“文化”因子。
三是让语文教学全面地“活”起来。一是随“专业”而活。从为专业学习和个人持续发展打基础这个“目的”出发,不同专业的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要求都应该有所差异,虽不排除“通用”的语文素质。比如,工科的语文和文科的语文就应该不同,机电专业的学生可能不需要读较多的风景解说词,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恐怕不需要读什么机械操作说明书。二是教材的版本要活。部、省两级课程规划一般都涉及到教材问题,一般会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但既然强调语文课密切关联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又随人才市场而动,而市场又不断变化,于是想拥有一套部级、省级通用的语文教材非常难。所以如果部省两级规划中真要对语文教材改革提出指导意见的话,那么只能是明确原则和精神,样本教材可以有,但具体到各校,可能那种基于专业设置的教材才是真正有用的。三是考虑到中职专业建设的特点,最好把语文课的教学分成“必修”和“选修”,必修课可以作为语文的“通用技能”课,选修课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进行实用方向的语文素质的培养,或让学有余力、余兴的学生有在语文上进一步修习的机会。四是教法要灵活。主要是强调生活化的实践性教学,如让学生到风景区练习导游解说,让学生参加模拟的就业招聘等;还有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必统一要求,重要的是指导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
《应用语文》的编写体系服从于应用性和实效性,也就是说直接面向学生所需和社会所需,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突破了以往传统教材的文选式框架,而是以应用为主线,即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素质”为线索进行整体架构。这是从中职语文的实践实用性也就是工具性特点出发的。但又因为要体现语文对人的意志、修养、情趣、个性的浸染,而且阅读又是实现语文的人文性的最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也不偏废。但与过去不同的是,这套教材的阅读文本的选择不应是唯经典的,经典的东西固然更受关注,但它还要符合“人的成长阶段之所需”,也就是说,阅读文本不以文体特征或是时代地域特征来编排,而是以它承载的“人的成长属性”为其结构线索,这个“成长属性”也就是与“学生在社会需要中发展”相适应。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单元之间为递进关系,即知识层次、应用能力、人文修养均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预期来排列。每个单元均安排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生活化阅读、经典导读五个模块。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应用性;生活化阅读强调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着眼于把生活与阅读相互渗透而融为一体;经典导读则是以传承文化、提升人文修养为出发点。当然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浸润的。
本教材中,最富心思的是生活化阅读。阅读文体的选择力求广泛,涉及古今中外,考虑名篇但不唯名篇。选择标准是与生活的关联度,而且要体现生活的梯度,即契合学生的身心成长之需要。其先后顺序依次是感悟生活之一:亲性友情篇,感悟生活之二:爱情侠情篇;人与社会之一:适应与竞争,人与社会之二:健康的个性、格物致知(理科专业用),或风土人性(文科专业用)、感受文化、哲学思考、指点江山、设计未来、走进科学(理科专业用),或走进人性世界(文科专业用)。而在选文上,既有经典的名篇,也有属于大众阅读类的好文、美文,不求深奥,但求精致。易感悟,还力求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如放入了经典武侠作品节选。
《应用语文》在正式出版前,先以讲义的形式作为校本教材试用,学生普遍反映与以往的传统教材面目不同,学即有得,练即有用,读即有悟,且兴趣浓厚,更有学生以学习的主体身份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虽不成熟但很有借鉴意义的看法、意见,说明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同时针对这套教材的学习评价也很方便且有效,既能着眼于结果,又能保证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
(注:《应用语文》由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符红艳主编,苏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目前在江苏、河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使用。2009年7月完成了修订版编写。)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