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05

[ 陈以军 文选 ]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 陈以军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被喻为“文学的轻骑兵”“文学小精灵”。它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情感真挚。而备受读者青睐。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散文的篇数占总篇数的27%。散文篇数所占的比重暗示了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本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对散文阅读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和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对散文阅读教学的点滴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必要的知识储备,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前提
  
  (一)文体知识的储备。散文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形式。古代所说的散文,是不押韵的文章,现在所说的散文,是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一般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为“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指散文的立意明确而集中。要做到“形”、“神”统一,关键靠结构上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人物线索,如《藤野先生》;事物线索,如《枣核》;情感线索,如《荔枝蜜》;时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阅读散文,抓住线索,就抓住了散文的纲,散文的命脉。另外,散文的取材广泛、情感真挚、手法灵活、表达自由等文体特点也很突出。
  
  (二)生活和情感的积淀。大语文教学观认为“生活即语文”,可见语文的外延有多大。在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由书内走向书外,再由书外回到书内。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的养分,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对一草一木的感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弱者的怜悯,对人生的思考,对哲思的领悟等。散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和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引发学生对自然、生活和人生更多的感悟。如果学生没有对童年趣事刻骨铭心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不能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厌恶,更不能理解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根源是封建教育制度。
  
  二、理解性阅读,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初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渎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鉴于此,这一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首先,在学生阅读散文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体的知识、情感和体验,使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个体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等形成一股认识合力来初步感知散文的人、事、景等,形成粗浅的感性认识。其次,师生和文本展开对话交流,交流就是对话,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交流,可以是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可以借助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风格和文本交流,也可以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本对话,还可以借助他人对文本的评价、介绍等与文本展开交流。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和作者达成共识,领会作者的意图,挖掘文本的内涵。在教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要求学生初读文本,了解线索、人物、事件。再通过学生与文本多层次的对话、交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有的学生甚至读出文中的爸爸爱奶奶胜过爱儿子,对待学生这样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应加以肯定和尊重。
  
  三、鉴赏性阅读,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鉴于此,这一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对作品本身的鉴赏,引导和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上升到作品所具有的认知层次。这一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首先,走进文本,体味语言。指导学生建立个体与散文文本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散文,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或深沉、隽永,或清新、亮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褒贬,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其次,丰富文本,拓展文本。教学《藤野先生》一文进行到描述“围观枪毙的看客”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看客是什么人?被枪毙的又是什么人?被枪毙的和围观的人的表情怎样?你还知道哪些作品中写到围观的人,他们有什么共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拓展了主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第三,个性阅读,形成独特的感受。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结尾把“贵族化的楠木”和“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形成对比。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楠木”有哪些特点?在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楠木”式的人,还是“白杨”式的人?请说明理由。
  
  四、发挥性阅读,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此,这一阶段是学生以散文的文本为载体,展开个人再创造的创造性学习阶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张扬个性。这一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首先,帮助学生打破散文文本的拘囿。在教《白杨礼赞》最后一节时,启发学生思考:这里写楠木是否多余?这样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跳出文本。其次,激发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学《柳叶儿》一文时,最后我设计了“想象迁移,发展文思”这一教学环节。假如台北路的“人民公社”饭馆,新添了一个菜肴——柳叶糊糊粥,请分别为当年靠柳叶儿活过来的父辈、祖辈们和今天吃惯了麦当劳、肯德基的青年人写一段推荐词,你准备写些什么?学生必然展开联想,驰骋想象。第三,自我小结,整理创造性成果。这一阶段,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外化。上面要求写的推荐词,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师生点评,最后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用口头表达,或诉诸于文字,这些表达或文字就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成果。
  以上是本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拙见,权作抛砖引玉之用。好的散文似银光闪闪的匕首,似余音袅袅的洞箫,似明净无尘的水晶,似色彩鲜艳的玛瑙……既然散文这么好,选进教材的篇目又这么多,作为既是读者又是教者的老师,你还会袖手旁观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桂英初级中学]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