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91

[ 咸高军 文选 ]   

志为桃李咏春晖

◇ 咸高军

  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市,有一所享誉省内外的名校——深圳路小学。在校园里每天你都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在思想品德学科创立“无环式”教学法,并在语文、德育、教育诗等领域颇有建树的深圳路小学副校长刘友开。他从事教育工作30个春秋了,寒来暑往,矢志不渝。他把汗水洒在校园里,把爱心献给孩子们。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取得了卓越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校园盛开“五环”花
  
  近年来,久别的老同学与刘友开见面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头发少了!人也消瘦了!”这根根落去的黑发记载着他长年对教育的专注和对教科的钻研。他曾自豪地说:“落发何须惶,教研当更忙。不知明镜里,偶尔见秋霜。”
  1979年12月,刘友开从淮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毕业。自此,他就把自己交给了学生,勤奋耕耘,把时间、精力和青春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
  1986年,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学科刚刚开设,即使在全国,它也是一块急待开垦的处女地。“万事开头难”,刚从淮安市新安小学进入淮安市教委教研室任思品学科教研员的他没有畏难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没有教材,他摸索着编写印发;没有参考资料,他深入课堂上课、听课、评课,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思品课的教研路子。同时,他挤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进修班学习。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实践,他提出了思品课“五环式”教学结构(导入新课——主题教育——深化理解——评价扩展——巩固延伸),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人。其论文和课例在《小学德育》杂志发表,还被安徽师范大学钟以俊教授命名为“五环式”教学法、编入经典学术论著《中外实用教学方法手册》。很快,“五环式”教学法便在淮安全市得到普及。并从淮安迅速推广到江苏全省及全国的一些学校。
  1999年,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同志在给刘友开论著《小学思想品德课“五环式”教学法研究》写的序言中高度赞扬“‘五环式’教学法是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思想品德课老师采用‘五环式’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尚凤祥、江苏教育学院教授王铁军等也都在他们撰写的序言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五环式”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
  如今,30年过去了。“五环式”教学法教案一篇又一篇,论文一摞又一摞,专著一本又一本。“五环式”教学法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教育与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特等奖,江苏省第二次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淮安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选人《中国教育文库》《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新教学方法》等学术书籍中。
  参与这项教育研究的老师们采用“五环式”教学法教学的《民族团结之花》等优秀课例和论文,荣获全国和省、市众多一等奖后,又被选送到全国小学思品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展播,并被全国多家书报杂志刊用。
  
  笔耕人生易逢春
  
  同学们说,刘老师语言非常生动,非常有趣,喜欢上他的课;同行们说,听刘校长的讲座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专家们说,刘友开老师撰写的语文教案、学案对教材理解、教程设计、教法运用、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都有相当的作用。
  有谁知道,身为特级教师的刘友开为此曾洒下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辛劳!
  与他共过事的许多老师亲眼看到:在他的案头堆满了中外教育名家的专著。有多少个夜阑更深,有多少个晨光熹微,他埋头于灯下,执笔于案头,两年间,他写了近五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他更注重向同行学习。那时候,有许多老教师在课堂上会意外发现他这位特殊的“学生”;他也经常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与他们交流、分析;他每一年都要写近十本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这些学习心得后来汇集成专著《教海弄潮——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论集》。
  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升华。他是一个实践着的思想者,他的研究永无止境,他思想的风帆永远在教海风浪中搏击。
  ——他致力于语文学科教改的研究。经过潜心探索,十年前他提出的小学中高年级“三三制”语文教学法就已经充分体现了“整合教材,拓展阅读,增加习作”的大语文教材观、教法观、教学观,形成了独特的“教得生动扎实,学得活泼主动”的教学风格,找到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注重过程教学,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能力训练”这一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他致力于语文科研课题的研究。他主持研究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优秀成果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一等奖;撰写的多篇科研论文,或是在省及全国报刊上发表,或是在省内外交流、获奖,或是被选人到有关学术著作之中。
  ——他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由他分工负责的教师辅导“小记者”写作兴趣活动中,有近百名学生在全国、省、市作文竞赛中获、奖。他首倡并任主编的《同学少年》校报,刚办刊十多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还获得了全国校报评比一等奖。
  他被评为淮安市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和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并出版专著17本,发表论文数十篇,他所培养的几十名徒弟现在都有所成就。
  
  敢立潮头唱大风
  
  2006年以来,《小学语文研究》杂志发表了刘友开老师多首“评课诗”,并在“荐读语”中评价说:“刘友开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撰写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论文,最令人称道的是他那独特的评课诗。每每听课后,刘老师都即席吟诗,论理抒情,在朗朗清韵中既指点出教学的精髓处,激励教者、启发同行,又给人以美的诗情享受。每首诗都短小精悍,跳动着深刻的理念、灵动的语言,相信您读后定有所悟。”
  其实,“评课诗”只是他近年来诗意教育人生的一朵浪花。他一直主张“数学教师也应带点诗人味,才是一个完美的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当然更应带点诗人味,才是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在许多学校和市、县、区举办的教师培训班上讲过:“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人生须笔耕,诗意人生更精彩。我的人生追求,就是要想做一个带有诗人味的科研型开放式教师。”
  说起他学习写教育诗,竟是从一次会议上偶然的“急中生智”开始的。那是1997年9月17日的上午,淮阴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会的最后半天,由于各地的观摩课上得都很精彩,各地方的评课代表也想尽量把课评透,原来预定的时间不够了。当时刘友开坐在大会主席台上主持会议,他意识到原计划安排他有半个小时的大会总结,已没有时间了。为了按预定时间结束会议,情急之下,他的头脑中冒出写“评课诗”的念头。大会总结时,他即席朗诵一首首“评课诗”,他的才情和诗理获得 了与会者雷鸣般的掌声。
  此后听课时,写评课诗就成了他的习惯。听课时除了及时地记录下心得体会外,还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成了“评课诗”,在评课现场即席朗诵,并向报刊投寄。就这样,评课诗愈积愈多。后来他根据平时对周恩来、陶行知、汪达之、新安旅行团的研究,对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等当代名师以及作文教学等专题研究而写成的“大家颂歌”“名师礼赞”“习作要诀”等教育诗,和评课诗一起,汇成《我的教育诗——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诗集》正式出版。
  这本书2006年出版后就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科研论著奖三等奖,在全国诗教大会上交流,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和诗学界的强烈反响。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全国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刘士林赞扬该书是“用诗力提升生命的意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该书是“用心血和汗水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教育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全国著名诗人赵恺称赞:“友开的诗深得陶行知真传”“教育诗倾听孩子谈话,并和孩子谈话。孩子的声音是天籁,友开与天籁同在”。
  陶行知的儿子、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演讲家陶城先生称刘友开是“杰出的大众诗人”,并为书中的部分诗篇谱曲、传唱。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沈道初撰写论文指出:“诗篇有创新,诗集影响极大,推向了全国,对于弘扬诗教传统,培养四有新人都有着极大的好处”。淮阴师范学院孔凡成副教授也发表专论评介《我的教育诗》“传承教育诗教薪火”,是“教育评论里的诗意奇葩”。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杨叔子、王玉明等院士以及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也都在全国诗教大会上给他题词“加冕”。
  许多教师读了刘友开老师首版的《我的教育诗》后都写了书评文章,目前收集到的已有十多篇;在凤凰语文网上,这本书也受到网友的热捧,老师们都一睹为快。
  近日,正当该诗集增订再版之际,又有中国科学院士吴硕贤等5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该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再版序言,高度评价刘友开老师的创新性贡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30年,面对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刘友开老师本该感到功成名就,可是他更多地是在反省:“评上特级须自省,教师人生须笔耕”,这是他对教育人生的最大感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他最崇尚的教育名言;“做个带有诗人味的科研开放型教师”,这是他教育人生的不懈追求;“敢立潮头唱大风,开放人生易逢春”,这是他对教育人生的美好憧憬。
  “志为桃李咏春晖”,国家教委原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近日为刘友开老师及他再版的《我的教育诗》寄来了题词。我想,这不正是社会对刘友开老师30年辉煌教育人生的高度概括吗?同时,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志为桃李咏春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