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造成的。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了改进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定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八年级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九年级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课前举行5分钟的演讲;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结构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并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解读命题,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互相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要注重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三、以课文为依托,构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构建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成长历程的。个人成长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展示或记录了个人的成长足迹。因此,在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以“乐园”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百草园这样的乐园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深厚的情感,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四、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构建写作乐园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为此,教师要精心备课,鼓励创新,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可以找些有个性的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感悟到要想写得有点鲜味,就必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探索未被别人发现的领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既有真情实感,又独具匠心的作文,拿到班上范读,让学生来共同赏析、评价,指出其新颖之处。这样一来,就给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五、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项训练
首先要注重分层标准。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弱的学生与能力强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目作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其次要自评互评。这种批改方式我们学校施行了几年,效果不错,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学生在把作文交换之前,可进行自评。
最后,采取一种训练步骤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通过一轮写作的教学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就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有收获,也为以后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