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28

[ 吕永海 文选 ]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意象初探

◇ 吕永海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情感类的就有: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些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而解读古诗文中的情感载体——意象,就成了古诗文鉴赏的突破口。试举例解读如下:
  
  
  1 树木类:
  
  
  松:傲霜斗雪,象征坚贞高洁、生命力顽强。例①:“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左恩)例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例③:“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唐·岑参《感遇》)
  
  竹:喻气节,寓“积极向上”之义。例①:“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入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例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柳:“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是相留之意,喻惜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例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例②:“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例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例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例②:“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2 花草类:
  
  花开: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花落(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例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例②:“满地残红点绿苔。”(南宋·陆游《落花》)
  桃花:象征美人。“若将人面比桃花,面自桃红花自美。”(唐·杜甫《绝句漫兴》)
  
  兰:喻高沽。“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清·郑燮《题兰》)
  
  牡丹:喻富贵、美好。“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草:喻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的卑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菊花:寓意隐逸,坚贞高洁,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例①:“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例②:“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这里的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的一种人格写照。例③:“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梅:傲霜斗雪,象征坚强、不怕挫折,不屈不挠。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例①:“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例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诗句既写出了梅香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例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咏梅》)诗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例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常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例①:“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例②:“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 动物类:
  
  
  鸦、杜鹃、猿猴:喻哀伤、衰亡、凄楚、哀婉。例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例②:“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例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鸿鹄:喻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例①:“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例②:“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沙鸥:喻飘零、伤感。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鸟:象征自由。例①:“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例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孤)雁:比喻孤独,思乡、音信、消息。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例①:“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恩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了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婉转。例②:“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稹》)例③:“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例④:“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怀李白》)例⑤:“朔 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唐·李商隐《离思》)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文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例①:“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例②:“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例①:“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例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例①:“冥冥花正开,飚飚燕新乳。”(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例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例③:“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元-乔吉《天净沙·即事》)例④:“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元·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道:“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的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啼煞饥鸦”(《水仙子》)的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心。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例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隋·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北宋·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宋·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元·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元·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文人们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例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例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宋·晏殊《浣溪沙》例③:“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例④:“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例⑤:“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张炎《高阳台》)例⑥:“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宋·文天祥《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五代·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北宋·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汉·刘安《淮南子》)。燕子不仅仅是一种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 自然景观类:
  
  海:喻辽阔,有力量,深邃,有气势。例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例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国·曹操《观沧海》)
  风雨:①写景寓情。“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②喻指政治昏暗。“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春风:喻旷达,欢愉,希望。例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例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东风:指代春天,美好。“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西风:寓意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例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恋花》)例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霜:比喻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例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例②:“梅花欲动梦魂狂,橙子闲搓指爪香。莫怪草堂清到骨,一梳残月伴新霜。”(宋·陆游《霜夜》)
  
  雪:喻纯洁、美好;也比喻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例①:“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例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露:喻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三国· 曹操《短歌行》)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烟:喻惆怅、凄苦、苍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3)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例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例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例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例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例③:“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嫦娥、婵娟、玉钩、玉轮、明镜等):在诗人笔下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例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例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例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例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例①:“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悲亢幽怨”;例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表现“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例①:“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表现“祈祷和祝福”;“例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表现“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器物类:
  
  
  玉:比喻高洁,脱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尚书》)
  
  珍珠:喻美丽无瑕。“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捣衣砧:指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之三)
  
  丝竹:指音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汗青:指史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报国无门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m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鼈(tu6,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的人才。
  
  船:(1)表漂泊之意。例①:“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例②:“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己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的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2)表示“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例①:“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例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 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红:热情奔放,青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绿:希望,活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蓝:赏心悦日、高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黄:温暖,平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紫:高贵,神秘。“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秋望》)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运的多舛。例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唐·杜甫《春夜喜雨》)例②:“怜君城外遥相忆,冒雨冲 泥黑地来。”(唐·元稹《拟醉》)
  
  
  7 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例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例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例①:“小人之交甘若醴。”(《诗经》)例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击楫: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击楫誓中流”。(典出祖逖中流击楫。)
  
  娥眉(蛾眉):美女。“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青青子矜:喻有才能的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唐·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怀桔:指孝顺双亲。“下马入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南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事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山林和宫阙: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革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经,,J、雅·鸿雁》)
  
  咏絮:渭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红楼梦》中用来说林黛玉的诗才。)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因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例①:“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明·夏完淳《别云间》)例②:“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8 地点类:
  
  
  古迹:怀旧明志,(国家)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连)。“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乡村:喻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例①:“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南宋·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例②:“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唐·杜甫《江村》)
  草原:喻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南山:指代隐居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唐·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 其他: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愁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例①:“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唐·杜甫《夔州歌》)例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例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例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例⑤:“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白居易《照镜》)例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行为类:
  
  登楼、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例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例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南宋·岳飞《满江红》)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例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例②:“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唐·李白《忆秦娥》)例③:“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五代·冯延巳《抛球乐》)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例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例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如:“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唐·杜牧《独柳》)
  捣衣: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唐·李白《子夜吴歌》)
  
  
  [作者单位:甘肃省康县一中]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意象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