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一生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好。
生:声音很响亮。
师:像他一样再读一读。
【案例2】(指名读古诗《春雨》。后进生王同学的手半举在胸前)
师:请王同学读一读。
(王同学读)
师:请小朋友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哦!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好。有两个音她读错了:润物细无声的“物”她读成了wu,还有“知时节”的“时”读得也不太准。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好,她读书时的声音低了一点,我在这里都听不清楚。
(王同学低下头,脸红了)
师:我请小朋友想一想,驰什么地方读得好呢?
生:我觉得她读的节奏还是正确的。
生:我觉得她的声音虽然小,但她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诗的感觉了。
生:我觉得她的节奏读得挺好的。
生:她虽然有几个地方读错了,但是我觉得她能勇敢地站起来读,这是值得表扬的。
(同学们表扬王同学,她红着脸微微笑了)
思考:在评价的过程中,听、思、说三位一体,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案例1]这样的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好”“不好”的层面上,只做到“听”这一个环节。这样的评价没有什么价值。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提高评价水平。[案例2]教师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能从正面评价朗读的技巧,而且还能评价被评者积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学生评价从鼓励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优点。这样的评价能培养评价者认真倾听、互相欣赏的好品质。同时让被评价者既看到成绩,树立信心,又认识到自己不足,改正缺点,这种评价掷地有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