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6期 ID: 376314

[ 徐颖瑛 文选 ]   

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几种方法

◇ 徐颖瑛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摈弃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而试图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取而代之。目前最常用的课堂讨论形式是分组讨论,即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拿出总结性意见,全班交流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目标不明确、讨论时间有限、缺乏组织等等原因,讨论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但是,经过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对于所学习的材料已经较为熟悉,在听取了他人的意见后,不仅对材料的理解较为深刻,而且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还有可能因为兴趣而找来相关的课外材料阅读。现在很多学生有比较便利的条件上互联网,查找资料更为方便。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一次讨论,效果一定会比先前的课堂讨论好得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采取一些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想法、见解的平台,同时也是对课堂讨论的补充、扩展和深化。具体来说,可以有如下四种方法:
   1. 辩论会
   对于世界大学生辩论会上论辩双方的唇枪舌剑、慷慨陈词,相信会有许多学生敬佩不已。那么我们何不为他们提供一个类似的秀口才的机会?比如,可以抽出一节作文课,或者利用班会课,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要注意是“会”不是“赛”,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而不是比出选手的辩才之高下。所以,不要采取辩论赛那样临时抽签决定正反方论点的方法,而要提前由学生自由选择立场,以便搜集论据,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辩论会要求辩题一定要有较强的可争辩性,正反两方的论点都能找到强有力的论据支撑,不能选用那些用不着怎么论证就能得出结论的辩题。否则,会场上一边倒,难以辩起来。比如学了《离骚》《荆轲刺秦王》,设辩题为:“屈原一定要自杀吗?”“荆轲是恐怖分子吗?”学生们恐怕就都有话要说了。
   教师还要注意选择好辩论会的主持人。要善于在辩论激烈时控制节奏,冷场时制造气氛。还要注意不要让辩论会成为某几位学生的表演会,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辩论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评选出数名最佳辩手。教师要作出评价,指出此次讨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今后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出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讨论充满热情和期待。
   2. 辩论栏
   辩论会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又需要占用课堂时间,不可能多次开展。一般来说,一个学期有三四次就可以了。不开辩论会,课外也能讨论,这就需要用笔来辩了。
   在教室的墙上开辟一个辩论栏,将辩题置于上方中间,下面分为左右两栏,分别标出“正方”“反方”。辩论开始后,双方在课外时间将自己的论证整理好,写在纸上,随时贴于相应的栏目中。这样的辩论比起现场的辩论会来,可能少了些火药味,不是那么好看;可是,因为要落在纸上,观点一定会更加客观全面,论据会更加翔实充分。而且,由于持续时间长而参与方式灵活,所有想参加的人都可以参加,参与的广泛性会更大一些。围绕同一辩题的辩论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一般以两三周为宜。太短了讨论不充分,太长了会失去新鲜感。一个辩题结束后,应该较辩论会评选出更多的优秀参与者,比如“最多发贴奖”、“最广眼界奖”、“最新角度奖”等等,充分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参辩热情。
   3. 论说文
   中学生写作文,不外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几种文体。其中常常要求写的而又普遍感觉难度最大的是议论文。难处在于:(1)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所有对的观点人家都说过了,再没什么可说的了;(2)有了论点找不着可以用的论据,道理不会讲,事实没收集;(3)不会论证,没办法把论点和论据组织成一个证明过程。如果有了课堂上的讨论,有了辩论会,有了辩论栏,学生就会选择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提供的论据,思考如何才能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就像是给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提供了炊具和米面,并示范了做饭过程,然后让他学着做饭,一定要比只给他看一下饭的样本、讲一通做饭要领就让他开始做饭容易多了。这样的作文也许不会有什么新意,可是它是婴儿扶着墙壁迈出的第一步,是学步的开始,意义是不可以低估的。
   4. 网上讨论
   现在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教学,发起网上讨论也就成为一种可行性渐次增强的深化课堂讨论的新方法。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某个学生集中的论坛上、班级的QQ群中,就某个问题发起讨论。和网下的口头和书面讨论不同,网上讨论的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参与者的范围会更加广泛,也许会不限于本班、本校学生,因而带来更新鲜的观点和论据。参与者的隐蔽性更强,因而发言会更加自由随意,也许会出现过于偏激甚至消极反动的观点,需要组织者及时引导。同时,参与者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所需材料,只需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发言,讨论的技术难度降低,有助于讨论的深化和参与程度的加大。但由于网上讨论的即时性、随意性增强,参与者有可能无法始终抓住讨论主题,或者思维的系统性降低,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观点。对此,教师应该如上述第三点“论说文”中所说,引导参与的学生及时分析总结并落笔成文,发表于相应的论坛或特定的专栏。这样既能巩固讨论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网上,引起他人关注,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自豪感,这又促使他对于讨论和写作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努力写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承担讨论发起者的角色,而且要成为过程的组织者、结果的评价者。如果在发起讨论之后,就甩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讨论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由于条件所限,目前的教学中网上讨论进行得还很少,具体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还有待于广大教师今后的积极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