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29

[ 王永林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王永林

  “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审美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 美读,体验情感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要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美,诵读是一个关键。教师应在范读或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在停顿、语速、节奏上加以规范外,还要注意语调和语气等。这样就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美读”不但辅助了教师的讲解,也能起到美育的作用。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它介绍了谈迁花了20多年写的《国榷》书稿被小偷偷走,又怎样重写新《国榷》的过程。我们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范读、齐读、评读,让学生体会一位老人心血被盗的悲伤和重新写作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二、 想象,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知识及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漂浮在长江之上,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意境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 推敲,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在课文《草原》中,作者写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一碧千里”用得特别传神,它写出了草原那一望无际的绿,“绣”字则形象地呈现出这幅由羊群和绿草组成的流动的画。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学生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话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如《望月》一文中有:“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爱幻想的特点,而“忍不住”“偷偷”则写出了童趣,“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又写出了小外甥的想象力、观察力,更写出了意境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对比,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美的形象。如《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日本军队和守桥士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分别画出形容日本士兵和守桥士兵的词语,通过借鉴、比较,了解日军的蓄意挑起事端,妄图侵略我国的不良用心,体会守桥士兵英勇顽强、同仇敌忾的精神。再如《九色鹿》这篇课文,美丽的九色鹿心地善良,而调达见利忘义,两种形象形成强烈对比,读过朗读感悟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