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小手直举,小嘴直张,小脸通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轻松与自由。可是冷静思考,却又感到这中间隐藏着问题。你瞧,无视他人正在发言,一味举手示意老师请求发言;不断地打断别人发言,时时以否定的语言(“不对”“不是这样”“不可能”……)干扰别人发言。老师叫了这位,那边便是叹声一片,这些现象反映了学生的浮躁心气。透过浮躁,我们感觉到课堂缺少一种“静”界,教师的内心也缺少一种“静”界。
我想,课堂要宁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宁静”的心态,去除功利思想。无论备课还是教学,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探究文本、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而不是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形式。张庆老师所提倡的“简单语文”“本色语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要静下来,教师况静自然会感染学生,就能让学生沉心静气地细细研读文本,就会为他们参与语文活动奠定良好的心境。如此学生的智慧就能发挥出来。
课堂的“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介方面。
1 感知文本需要宁静。在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开始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马上就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一个片段就让学生即兴仿写。
学生毕竟是学生,限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不可能在初读文本后,就能立刻做出正确的反映,这样做反而会养成学生浮躁的心态,使他们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因此,我认为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宁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因此课堂要给予学生静静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有一个自我感悟的时段,有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要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学会审视自己,学会完善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回答问题需要宁静。在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的发言没有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多回答不得要领,甚至答非所问。
这个时候,课堂的宁静是清醒剂,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逐渐摸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答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静”下来不仅是学习的良好状态,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习惯。因此当我们想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还应该给学生留点时间思考。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时,教师不要过于“热情”,惟恐学生回答不完整,马上补充学生的回答。因为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总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独立地思考,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分析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
3 倾听发言需要宁静。在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有的同学高高地举手,有的同学嘴里不停嚷嚷:“我来,我来!”而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同学发言时,下面同学的注意力不全放在发言学生身上,而是私下讲话争论。在小组合作中,大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也没有用心去顷听同伴的发言。而老师微笑着注视这一切,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甚至连一个责备的眼神都没有,认为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有的状况。
学生年龄小,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毛病,抢着说话却不乐意倾听,这是造成表面热闹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课堂如此的热闹,学生怎么会安心倾听他人发言分享他人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热烈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参与小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的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4 合作探究需要宁静。在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而每次的合作探究都是来去匆匆。
其实小组合作探究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考,合作才能生出智慧:只有经过深思熟虑,讨论才能触及本质。试想,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这样的合作探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热闹是假的,合作收效甚微。
课堂教学需要“静”,“宁静以致远”,让我们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的“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