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改善学生怕写作文、中学写作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悟、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更有效地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作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自然;设置问题情境串,让学生体验生活;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说作文”,启发思维;让学生在“百家论坛”“辩论赛”等口语表达活动情境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在无情境的书面表达实践中体悟写作的方法与乐趣。
关键词:情境活动 写作实践 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课程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1]如何才能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作教学目标呢?与如此美好的课程目标相比,实际的中学作文教学令人担忧,“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写作教学内容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写作教学观念落后、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写作体式要求失当等问题……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2]笔者认为,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是写作过程的关键。皮亚杰指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方向相反的运动。[3]写作首先是对生活、人生、对社会自然等的认知、感悟,然后才是表达;对于中学生常要应对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来说,审题也是个必要的认知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完成“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客体”认知运动的主体活动。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首要任务。
在写作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认知、反映过程,执教者必须创设特定的活动情景,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产生效用。写作课课堂,可以不必拘泥于教室,教室时一个单调的环境,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教室里,处于单调的书本知识学习之中,严重缺乏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体验。利用美丽的校园环境,创设观察、积累的情境,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欣赏春华秋实,欣赏错落的建筑,倾听自然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在缤纷的彩色世界里,让学生去认知自然,去思考关于花鸟虫鱼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而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不再会单调枯燥,而是多姿多彩的。
端坐于教室,也可以用一连串的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启发学生关注日常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飞出教室,飞向多彩的世界。在这方面,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他在作文课中,以“说说今天早上看到些什么?教学楼有多少层?每层有多少级?有多少人从上面走过?校园里哪幢楼年代最久远?谁来过这里?鲁迅?袁隆平?……”[4]等一连串看似简单琐碎,但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往往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激发学生去留意身边的生活,去打开写作的思路。
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往往是在给定的情景下写作文。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审题、构思文章主题和结构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创设写作情境,即设计作文题目,进行审题和构思的思维训练,也显得非常重要。不妨设计一些“说作文”课,即只说写作思路,并不付诸文字。或者在布置习作题时,不妨先集体思考,让学生构思,并交流各自的构思,这样写作的路子会更宽。比如,给学生一张图片,图片上时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阳光洒在大树上,落下了一地婆娑的树影。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我看到了金灿灿的阳光,我想,那是一个盛夏。”“我看到了茂密的树叶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同的色彩,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还泛着蓝色。”“我看到一阵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知了也叫个不停。”“我在想,这颗千年大树下,会不会住着千年灵狐?”“树的上空会不会盘旋着直升飞机?”……再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作文情境:“以《面向大海》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让学生来说写作思路。“我想写风平浪静时的海,波涛汹涌时的海,写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诗人海子,我想写他。”“我想写中国军舰怎样抗击索马里海盗,保驾护航的。”……这样一实践,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写作思路就打开了,本来每个人只有一种想法,一种写作思路,全班同学交流后,每个同学都有几十种写作思路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倾听与交流
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与倾听,是密切相关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二者又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实践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实践中体悟、运用枯燥的写作原理。
在记叙文写作训练时,可以设计一些“讲故事比赛”“百家讲坛”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撰写故事,或者改编课外读过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说故事比赛,让学生自己作评委,设置几个评价标准,评出优胜者,以书作为奖品,激励学生多读书。口头表达是建立在书面表达的基础上的,除了即兴发挥的成分外,都要事先打好底稿,口头表达的形式比书面表达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两种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种不错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表现好,势必要精心构思故事情节,运用“设置悬念”“巧合误会”“结尾陡转”等故事表达技巧,细心雕琢自己的语言,哪些故事精彩,怎样表述才能博得更多的掌声,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下,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一些写作原理也得到了运用。同样,在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情境,在双方的辩驳之中,学生更能体悟到怎样的议论文才更具说服力,如果演讲失败,则引导学生反思失败的原因,找出演讲稿中出现的问题。
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巴金在回答年轻写作爱好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问题时曾说:只有写,你才会写。[5]写作课还是要以“写作实践”为主体,而且,写作本来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实践过程,那么,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不要对着作文题哀声叹气,而是乐于写呢?怎样的“写作实践”才能让学生一点点提高,而不是原地踏步呢?
笔者认为,在三年的作文教学中,要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每一次的写作实践,都要有所侧重,要有小而明确的目标,比如,这次我的写作实践,就是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下一次就是训练“叙事贵曲”的结构技巧,再下一次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拿一些高考题、模拟题反复训练,这样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产生厌烦感,怎么今天写了记叙文,明天还是写记叙文啊?教师有明确的写作实践目标,并告知学生,学生就不会觉得他在进行重复劳动,而会觉得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也不是每一次写作实践都必须是完整的作文,进行长篇大论,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片段训练。比如仿写句子、语段观点提炼与分析、语段填空等,这些写作实践的情境更容易创设,写作实践短小灵活,针对性更强,就像乡镇企业相对于大型国企一样,存在着突出的优点,是对整篇写作实践的重要补充。
高中的考场作文大部分是有情境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因此,教师在训练时,往往紧扣高考命题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甚至想法设法“押题”。笔者并不反对这种做法,但是,在平日的写作实践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6]在三年作文教学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几次无情境作文,“无为而治”,没有题目,没有任何规定和约束,让学生去写最想写的内容,让内心最想倾述的情感、最想表达的思想,在笔端自由流淌。通过这样的写作实践,学生能体悟到自由表达、自由创作甚至是倾述的乐趣,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不是为了应付考场作文想破脑袋编写,会反思情境下作文的写法,自己悟出怎样的书面表达才是精彩的。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少一点单调枯燥的写作原理、写作技法讲解,少一点“马后炮”式的作文点评,多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拓展思维,提升表达、交流、倾听能力,体悟、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样的作文课更生动有趣,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有效地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倪文锦著《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3期
[3]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王栋生著《你的生活是大地》,《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2期
[5]王尚文、王诗客著《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4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
yangmeij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