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马援,东汉开国元勋。千古传诵的豪言“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语即出自其身。就这么一员猛将,能在家信中对侄子进行这样一番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诲,确实难能可贵。两千年后的今人读了,也深受感染、得到为人处世的启发。原因如下:
其一,马援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现身说法,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马援当时远在交趾军中,虽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但由于家书情真意切、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耳提面命、如在眼前的效果。
此外,书信中虚词虽多、但情真意切。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
难点指津
这封教育侄儿的家信,由于涉及当时的人和事,故理解有些难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一句意指二人平时喜欢议论指责(是古代愤青)、轻浮使性、结交社会上的所谓侠义之士。“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
此外,书信开篇即开宗明义,但所举龙伯高、杜季良两人例子,后人不甚明白,尤其效法杜季良这个“豪侠好义”之人为什么会成为“天下轻薄子”?原来马援认为龙伯高厚重周密,从不乱说(是个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杜季良义气豪爽,三教九流来者不拒,我也很欣赏他,但希望你们不要向他学习。伯高没学好,还能做个正常规矩人,季良学不成,那就是不良青少年了,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自然呼应此信开头“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但是马援始料不及的是,这封信后来为杜季良(即信中提到的一个人)的仇家所得。杜季良的仇家上书朝廷,说杜季良“为行轻薄,乱群惑众”,并且以马援诫侄书作为证据。汉光武帝刘秀听信了告状人的话,免去杜季良官职。马援劝诫侄儿不要随便议论旁人,自己却没能率先垂范!若回避时人、以古人作例告诫,可能就不至于授人以柄、导致悲剧的发生!
考点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
汝曹:你辈
B.汝曹知吾恶之甚矣
恶:讨厌,不喜欢
C.父丧致客
致:致意
D.迄今季良尚未可知
迄:到、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②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
附:参考答案
1.C.致:引来
2.①把别人的忧愁当作忧愁,把别人的欢乐当作欢乐
②郡将一到任就恨他,百姓的意见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