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学生习惯教师代劳,尤其是理解性的作业题。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不愿说,久而久之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说,因而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这些同学总盼望别的同学发言,然后举手赞成,答案是唯一的一其实有些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就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第一次发言就扼杀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这便是创新意识。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有的说这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上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地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因子,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