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与“石”是比较有意思的两个字:一、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都是多音字,“斗”有三种读音dǒu、zhǔ、dòu,“石”有两种读音shí、dàn;二、两字义项都较多,解释字义最为权威的《汉语大字典》【斗】读作dǒu时,有义项11;读作dòu时,有义项4。【石】读作shí时,有义项17;读为dàn时,有义项4。其中一义项有关联,即作为“容量”单位。
在古文中,尤其是在《史记》中,此二字很常见,尤其在作为计量单位时。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就出现了多次。如《滑稽列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李将军列传》:“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那么,作为“容量”单位,在古代它们到底读何音呢?
《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段玉裁《说文》注:“上斗像其形,下斗像其柄。”作为容量单位,十斗曰“石”。如“夫治田百畮(“畮”同“亩”),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汉书·食货志》)“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作为容量单位。古时称量粮食论斗,因为十斗的重量相当于一石,所以“石”被借用来表示容积,成了容量单位,粮食也论石。十斗等于一石。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因此,“石”为象形字,右像岩角,左像石块。“石”本义为“石头”。而“石”作为计量单位,是借用字,与其本义无关。相传,远古时代,人们常用杆秤来计量物体的重量,称物时要在称的一端悬挂石头作为秤砣,(后来秦汉时期发展为用铁作为秤砣)根据不同重量以使得杆秤保持平衡。物体有轻有重,可以通过移动秤砣(“石头”)来称重,也可以更换秤砣的(“石头”)大小来称重,此可能是“石”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
又因为一个人所肩挑的重量大约是一石粮食的重量,所有一石又称为“一担”,“石”作了重量单位。《尚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作为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一担),可是人们仍然写作“石”。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义证》:“然则以石为担,由来旧矣。详其故,因儋受一石,遂呼石为儋。”
这样,“石”就有了两个读音。那么,是否“石”表示计量单位时都读dàn呢?我们应该分辨古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都说:“石,容量单位。”(古时读shí,今读dàn,如二千石、万石)因此,此时的“石”,古读shí,今读dàn。
“石”还作为官禄的计量单位。秦汉时期,官员俸禄的多少,依据官位的品级高低而定,秩数称石。如郡级太守长官二千石,三公万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唐颜师古题解:“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君,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商君书·境内》:“千石之令,短兵百人。”此时,“石”应该读shí。
现在,民间有些地区计量粮食还有论“石”的,今读dàn,当然无疑。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