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从一发表,就备受世人的关注,其主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探讨,探讨过程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表达了亲子之爱与革命者的悲哀”(叶绍均、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药》);有人认为“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复旦大学中文系选编《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有人认为“表现群众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也有人认为“歌颂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室《鲁迅作品注析》)等等,各种观点不一而足。
在教学完《药》这篇小说以后,为了拓宽思路,也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文章所含的深意,我设想在课堂上专门进行一次探究式阅读,原则是“避大就小”,方法是从具体细微处入手,请同学们就文本第三部分【在茶馆中,茶客谈“药”】中夏瑜的“可怜”一语所引发的茶客的种种议论,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很感兴趣。
老师:“可怜”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实质上并不简单,它颇有深意。因为《药》这篇小说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夏瑜),主要是由“可怜”一词生发而来。今天,我们就请大家来思考一下“可怜”一词可能隐含的种种内涵。
(提示)
“‘可怜’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同学们不必拘泥于文学范畴,可以“海阔天空”地多方面遐想,“东拉西扯”地超出文学范围本身,比如可以从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来探讨,从而建构出鲁迅笔下“可怜”一词所包罗的真义。
此话一出,班级沸腾了,10分钟后,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各自的观点,现列举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学生1:据资料记载,《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而发表于1919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恰恰和 “五四运动”处在同一时期,因此我认为 “可怜”一词,可能是鲁迅先生的先知先觉。
老师:这也可能是鲁迅先生的一次反省,一种反思与呐喊,因为先生于《〈呐喊〉自序》中曾声明,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革命斗士助威呐喊,“掮起黑暗的闸门”。
学生2:我认为,“可怜”是国民革命战士夏瑜的一种自醒。作为一名革命者,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疗救国民,可悲的是结果无人理解,甚至自己的族人夏三爷也伺机告密,即便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毫不理解其革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推断,夏瑜所发出的“可怜”一词,是他的扪心自问,是他的沉思:革命的意义何在?革命的真义何在?
老师:面对儿子坟上的花环,不明其所以然,以为这是儿子的显灵,这不仅是母亲的悲哀,也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
学生3:当时的民主革命者,大都是留学欧日美的学生,一开始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晚清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使得以康、梁为代表的一批立宪派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抑或是学习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先前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也曾成功),试图学习日本君主政体。他们觉得从中层发动革命,可以成功。而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这种举动显然行不通。此后,作为民族革命者的代表夏瑜,他的不同于以往方式的革命又一次失败,由此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这种新的革命方式也失败了,很“可怜”。
老师:从改良社会到社会革命,从戊戌变法到脱离群众的革命,虽然向前进了一步,但都宣告流产,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国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才找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
学生4:从敌人堡垒内部突破,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在牢房里,夏瑜劝导牢头阿义造反,“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明显隐含着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有着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立国纲领。然而,夏瑜这句话一出,却像炸雷一般,震得阿义双耳欲聋,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惨遭了阿义的一顿老拳、一通棒打,说明这个“阿义”并不仁义。
老师:退一步而言,即使“阿义”仁义,也至多算得上是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一条“仁义”的走狗,秉承着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
学生5:“可怜”并非简简单单地可怜阿义,也暗含着夏瑜在可怜他自己,可怜他的家人,可怜他的族人,更甚至有可怜国民,可怜整个华夏民族之意。
老师:别具一格,很有见地。
学生6:茶馆是明线与暗线交织的地点,由茶馆的茶客(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这些人指代了老中青三代,泛指广大的群众(象征着华夏民族)。他们所理解的“可怜“一词,以及他们对夏瑜所发的一通相同的感慨——“疯了”一语来看,虽然语言简短,却勾勒出了整个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灵魂,表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无知以及对革命的不知不解。
老师:从中也透出深刻的社会真义,折射出晚清社会的一个镜像:腐朽,麻木,专制。
学生7:我还联想到了这之后,也是夏家的一个人物,一个真实的人物——夏明翰,一个同样脱胎于地主豪绅官僚家庭的夏明翰,对真理的追求,可谓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农运领导人;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28岁时就英勇就义了,但他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那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激励着一批批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
老师: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后来者能前仆后继,继承先烈的遗志,最终实现了革命者的理想——新中国的建立。夏明翰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理想最终实现了,他应该是幸福的;然而,夏瑜,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一个启蒙者,由于脱离了群众,甚至于连自己的生母都不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国家未来的昌盛,为了国民将来的幸福生活,他的鲜血最终却被需要引领、需要解放的国民所食,从这个方面讲,夏瑜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当然,可悲的不仅仅是夏瑜一人,当时的国民更是可怜可悲,当时的国家也是可怜可悲的!
学生8: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牺牲的第一人,他在临死前曾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作为革命启蒙者的夏瑜,在就义前,应该也是英勇的,有着谭嗣同那“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
老师: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应该是愤慨的,正如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名言:“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真是可怜啊,可怜!可悲啊,可悲!由此,“可怜”一语的发出,也便油然而生了。
……
(总结)
老师:同学们的讨论相当精彩,这表明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大家由“可怜”一词引发了这么多的感想,这是出乎老师意外的,这让老师高兴。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这种好的学风。的确,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方针以及领导者思想的偏差,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导致了某些悲剧的发生,但无论如何,革命启蒙者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百折不挠,败而不馁的精神仍然足以令后人钦佩!
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却脱离了群众而革命的夏瑜是可悲的;然而,夏瑜的革命精神却足以为后人所景仰!
(《由“可怜”生发的话题》被评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教学论文一等奖”,2006年7月)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