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很多老师对我——一名年轻的教师每年都有25篇左右的文章“问世”感到惊诧。自2006年开始至今,我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已经发表了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我从教仅8年,为何会有如此“成就”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准备期:我的大学
回想10多年前,我与教师这一光辉的职业结缘也许是命中注定。1999年7月,我印象中那时国家开始实行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做法。由于我身在连云港东海乡村,消息闭塞,就填报了扬州大学人文学院。进入大学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所学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大多数人是要去当老师的。
刚进入大学,我们一开始都很兴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汉语言学纲要》这门课程,教授这门课的是号称“师院奇人”的赵中方老师。那时的他,50岁左右,个儿不高,每天都拎着一只黑色皮包,戴着一副黑色大眼镜,通过他的一身装束,学生们似乎就能看出他的高深莫测。他走起路来步伐缓慢,似乎一直在思考着什么高深的问题。相传他是北大毕业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学生,也是权威的《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者之一,据说对《水经注》颇有研究……足见其功力深厚,我无比敬仰。
到了第二学期,我思忖道:假如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点学问吧。于是我下定决心,定下目标:在这一个学期内要看完100本小说。此后,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每天奔波于图书馆与教室之间。最终,我实现了看100本小说的目标,但因为贪多,大多数都是囫囵吞枣。
到了大二,我了解到学校不仅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敬文图书馆”,还有三个宽敞明亮的(文科、文史、理科)大型阅览室,里面存有大量的期刊杂志。我庆幸自己又找到了可以觅食的海洋。每天除了上课,我都会去文科阅览室,阅读一些国内著名的教学期刊杂志,如《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以接受大家、名家的思想精华,了解教学动态;还阅读一些专业性的期刊,如《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文学遗产》《明清小说研究》《文学评论》等,使自己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有时也会浏览各所大学的学报,感知各所大学跳动的时代脉搏与心声。我精心准备了几个16K的笔记本,每当看到心仪处或趣味性的知识,就会摘录下来。到2003年6月毕业时,我所摘录的笔记共有8本。我至今还从这些摘录的知识中获益,现在我还保持着做摘录式笔记的良好习惯。
大三时,教授我们古代文学的是许建中教授,他十分博学,个子高高的,戴着一副大黑框眼镜。许老师是山东人,讲学时也很风趣,犹如一山东大汉高唱“大江东去”。在耳濡目染中,我从许老师那儿得知: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除了要“杂”以外,更需要有系统性,这样才能有“一家之长”,才能“立”得住脚。在许老师的教诲下,我的兴趣又转向了古代文学、古代文献方面。《左传》的华丽与气势,《史记》的恢弘与缜密,《世说新语》的清新与睿智,《梦溪笔谈》的旁征博引,《聊斋志异》的雍容丰富,《阅微草堂笔记》的小巧精练,引领着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许老师还教导我们,对于古典文献中的一些字句存有疑惑、争议,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可以尝试着自己解决,诸如翻看《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相关文献典籍,取一个最能说服自己的解释。如果自己能够解决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那是一种快乐,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而这是好多人不能体会到的。现在想来,他的话对我影响很深,在这方面我的确感触颇多。
播种期:初入教坛
初入教坛,我很想大显身手,就像大学时代的那些老师一样,手舞足蹈、笑谈风生,将自己所知晓的知识最大限度地灌输给学生。但一个月下来,发现情况不对,学生渴求知识不假,但他们最终所关注的是成绩,而这需要一次次的考试来证明。但语文这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改变我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如何改变呢?我很困惑。
正好此时扬州市教育局开展了一个全市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活动。我校因为跟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有一定的渊源,我得以拜扬大附中的张兰生书记与潘劲秋老师为师。虽然两校距离较远,但在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每周都会去扬大附中听几次课,向两位老师学习、请教。张老师的课善于从大局把握,抑扬顿挫,大气而不失重点;潘老师的风格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她们的教育让我受益良多。在本校,我也多次走进其他教室,积极观摩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我还常常与一些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切磋、相互讨教,有时为一个内容也会争得面红耳赤。
逐渐地,我感到教学不仅是将自己的一些知识讲解出来就万事大吉了,还要善于跟学生沟通,跟他们融洽相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这才是正确的为师之道。
我们都知道,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语文了,直到高中,十几年下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趋倦怠。因此,我思忖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状况,鼓励他们树立起好学、善学、乐学的思想。在课堂上,我尽量地从现实生活的话题切入,尽量寻找书本知识与学生感兴趣话题的共同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这样可以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如讲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我联系到扬州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让他们探讨传统与流行的话题,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多思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每人都要准备一个日记本,写下自己每天的独特感受,不管是一句话、一段文字,还是一篇文章都可以,目的是以此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每星期抽10—15人的日记逐一评改,写下评语及其得失,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多做一些交流,感受学生当前的心理与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心理咨询与帮助。采取这些措施后,我感到获益良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学工作更能得心应手。
2008年8月,由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有幸进入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扬州市新华中学工作。四星级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好,我根据以往经验,仍采用学生写周记的办法,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写作兴趣大增。有20多位学生的优秀作文被推荐发表在各种期刊上,如陈思琪《阳光》发表于《语文报·高考版》,崔洁《一个小兵的告白》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崔洁《望夫石·守侯》发表于《语文周报·高二版》,韦丽《永不言弃——读〈老人与海〉》发表于《满分阅读·高中版》,崔潮钧《居安思危》发表于《中学生·高中版》,崔潮钧《问天下谁是英雄——读〈高祖本纪〉》发表于《满分阅读·高中版》,谢益《母爱无声》发表在《中学生·高中版》等等,这些成绩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以此为动力,积极热心地帮助他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善学、乐学,使他们对语文的漠视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所教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同年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至于我自己,除了经常在校图书馆里阅读外,我还常常去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敬文图书馆看书,每周至少一次。阅读一些比较著名的期刊杂志、教育名著等,了解教学动态,提升自己的实力。同时,我还常常去新华书店、扬州古籍书店看书、买书,进一步充实自我。
收获期:教学教研
在教育教学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所创新。教完一篇文章后,要写教学反思、教学心得。尤其可贵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当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时就写出来,即使不能在刊物上发表,也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反思的参考材料。在教学中反思得失,是我文章能够发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所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药》《想北平》《鸿门宴》《淮阴侯列传》等公开课,受到了一些老教师的褒奖。我将平时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用在教学各个方面。我认为公开课不能花哨,而应重视教学本身,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必有智慧的火花闪出,由此可以产生一篇篇论文。其实,我认为公开课是引发论文写作欲望的大好机遇,因为公开课要求老师准备得更充分。因此,必然会在公开课上延伸出各种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诉诸文字了,就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见解。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我从“可怜”这个全新的视角生发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参与了2006年7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举办的“第三届年会教学论文”评比活动,获得了论文一等奖。《〈鸿门宴〉人物群像分析》发表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7、8期);《韩信为何“怒竟绝去”》发表在《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年第3期);《评点,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以“月是故乡明”专题〈想北平〉为例》荣获扬州市论文三等奖。
面对疑惑,我总会参考各种教学资料,进行甄别,找到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答案,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十分相信灵感说,最重要的是将其写成文字,即使思想暂时还不成熟,或者是一两句话,也要记录下来,将来可以积少成多。帕斯卡尔的《随想录》就是这样完成的。当然,有些灵感也未必正确,可以先保留自己的见解,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见解,这是自我走向成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倘若没有文字记录,以前突发的很多灵感就会很快忘记,这是相当可惜的。
天道酬勤。我不断学习新知识,坚持独立思考,同时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投向报刊杂志,承蒙很多编辑抬举,一些稿件有幸被采用。自2006年以来,我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初中刊、小学刊、学术刊)《语文学习》《新语文学习·教师版》《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中学语文》《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报》《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世界》《语文教学之友》《中学生·高中刊》《新高考·语数外》《作文素材》《满分阅读》《创新作文》《新作文》等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100余篇。2006年9月被扬州市教育工会评为市“教学创新能手”,2007年2月获市教育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吸纳为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会员,2008年4月有幸成为《作文素材》《满分阅读》以及《创新阅读》特约编辑,至今参与了5部作文辅导用书的编写。论文《也解“歌台暖响”与“舞殿冷袖”》荣获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2009年12月被聘为第11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专家评委会委员。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也小有成绩,共有20多人30多篇作文在各类作文刊物上发表。2007年4月,我所教学班级崔洁、张娴、蒋琪等5位同学获全国首届民办中小学作文竞赛一、二等奖。同时我因成绩较为出色,被评为“优秀教师辅导奖”。另外,还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师魂”——第一届“新纪元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作文大赛,荣获高中组“二等奖”。2010年指导的学生作文被评为第11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10年10月被扬州市教育局等5部门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除此之外,我申报的扬州市市级微型课题《深解古诗文需要咬文嚼字》已于2010年9月被扬州市教科所批准立项。
从教8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知道: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须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时刻警示自己在教学教研上不人云亦云,这个信念将永远激励我奋力前行。我也将一如既往地为自己钟爱的基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