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3期 ID: 355284

[ 何伟 文选 ]   

“心远地自偏”典源及解读

◇ 何伟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著名的诗篇之一,为诸多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对此诗的评鉴不胜枚举,然对“心远地自偏”的笺注,大多语焉不详,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释其为“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此句无注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释其为“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尘世了②。”《陶渊明集评注》释其为“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地一样③。”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则简单注解,“心远,心和世俗远离④。”而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对《饮酒》无注解,其《整合与建构》却要学生理解“心远”等词语的含义。
  窃以为,“心远地自偏”中“心远”一词,属化用,也可称用典,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古人视“恬淡”、“宁静”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澹泊”、“宁静”也是诸葛亮《诫子书》的核心,是修身之本。《管子》有云:“心神耳目虚静,然后能化万物,故静而后自治。”因此,“澹泊”,并非甘于澹泊,澹泊是为“明志”,即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宁静”,也非静而则止,乃静中有动,是“致远”。诸葛亮《诫外甥书》一文对此有进一步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由此,陶诗的“心远”,追本溯源,乃《淮南子》的“宁静致远”,或诸葛亮的“志存高远”(即“志远”)。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儒家立身处世之基本,靠静心养性、清心寡欲,以加强修养,使品行纯正。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则虽处喧闹的街市,也不会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宁静致远”,一定程度上,与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异曲同工。虽然身处喧嚣之地,但只要心境澄明平静,也会拥有整片静寂的森林,甚至与山林融为一体。
  据逯钦立先生《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考证,《饮酒》二十首应是同一时期之作,为元兴二年秋冬(公元403年)⑤。此与陶渊明义熙元年乙巳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及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时间(公元405年)相隔两年。此段时期,东晋政坛一直动荡不安。元兴二年十二月三日壬辰,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为平固王。元兴三年四月,刘裕诸将大破桓玄军,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五月桓玄被诛。义熙元年三月,晋安帝反正,刘敬宣解职。在这政治漩涡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刘裕的镇军参军和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一诗为证。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⑥袁先生还考证,元兴二年,因母亲孟氏去世,“陶渊明居丧在家”。也就是说,陶渊明创作《饮酒》二十首时,他还没有“解职归田”。联系背景,《饮酒》整体上并未足以证明其不愿出仕。
  儒家奉行“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很想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不幸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黑暗、污浊不堪;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腐败的、肮脏的、勾心斗角的官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既然壮志难酬,穷困无为,那就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情非得已,但也只有回归田园,居守田园,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优哉游哉;待政治清明时,东山再起。他也希冀陶家还能像曾祖陶侃一样辅佐东晋,力挽狂澜,纵横捭阖,希望自己也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出山辅佐明主。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理解“心远”典源,知人论世,我们才能准确解读出作者内心所蕴含的那种矛盾的心境:自得其乐、悠然、恬静,以及一种不甘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远地自偏”句,将作者写诗时所蕴藉的矛盾心境缘由道破,也许,这正与其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相佐证。
  注释:
  ①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③孟二冬注评:《陶渊明集评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④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68页。
  ⑤逯钦立著:《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袁行霈:《陶渊明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组]

“心远地自偏”典源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