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27

[ 王 强 文选 ]   

珍视“意外”,创造“精彩”

◇ 王 强

  [案例]
  王崧舟老师在我们南京一所小学上体验教育作文课时,我有幸亲身感受。王老师竟然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让六年级的孩子们痛哭流涕,并且有所感悟。出于对王菘舟老师的敬仰,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也想试一试,可冷静下来,又犹豫了。名师毕竟是名师,怕自己模仿不成反弄巧成拙。
  时间过得真快,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再教六年级。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等方面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逆反心理,这是我以往的经验。作为班主任,我引领他们分辨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完善的人格,真的感觉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又一次想到了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我决定试一试。
  课前我反复认真地备课,并且制作了课件。很怕自己的引导不到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番准备后,我开始了亲情测试。
  当我不动声色地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时,孩子们已经疑惑重重,好奇心已经被我唤起。有的以为我要默写课文,但也有的竟然猜测出是要进行亲情测试,说是从电脑上看到的。六年级的孩子就是不简单,不可低估。
  我等到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时,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亲情测试,请大家认真进行选择。”孩子恍然大悟,非常配合地端正坐好,等着我的下一步。我先请孩子在纸上写出自己最爱的五个人,可以是父母、长辈或者朋友。
  亲情测试按照我预想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当我让孩子一一划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时,从一开始的惊诧,到抉择时的困惑,直至划去亲人后的痛苦。孩子们从开始时的嘻嘻哈哈,到神情凝重,到一片沉寂。慢慢地,孩子进入了情境,已经有个别女生开始眼圈红红的了。当自己最爱的人被一一划去时,哭泣的人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了……
  当我问你最爱的人都被划去的时候,你自己的感受如何,全班43个孩子眼睛看着我,没有一个人主动举手回答。我播放了事先准备的二泉映月,渐渐地,孩子们从悲思中缓过神来,陆续举手发言了。石靖婷说道:“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了自己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可怕!”刘乃卿说道:“我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片枯叶,任海水拍打,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寞,没有了友情和亲情的我,又怎么能快乐地活下去呢?”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言,我深深感到:因为真情,所以真实;因为拥有真情,所以学生的才思才会如此敏捷。
  正在我准备圆满结束时,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我措手不及。学习委员范昭君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我马上喊她,她大声地回答:“人固有一死,即使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了,我也要活下去。”她的回答才完,全班一片哗然。我也一怔,这可是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的。也是王崧舟老师教学中没有出现的情况,没有出现不代表没有,我一下不知如何应对。同学中有的小声抗议,有的说范昭君同学心狠,大部分则眼睛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理,看看老师的态度。我想:对于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真的理解什么叫关心,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失去。可当有一天真的像测试的内容一样,固然受伤最大的是孩子,但是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学会自立。于是,我快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说:“是啊,范昭君同学的回答与众不同,她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世界成了什么样,无论你失去了多少爱你的人,只要你活着,就永不服输,敢于挑战命运,更要为爱而奋斗,为爱而坚持活着。”孩子频频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最后包括范昭君在内的孩子,都发自内心地一起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我的课件也缓缓打出字幕:失去才知道珍贵,让我们懂得珍惜!
  [反思]
  回顾这一案例,我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应该是统一的。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挖掘、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召唤。学生的生命成长离不开我们教师的价值引导,而教师的价值引导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能动的生成与建构之上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思维,教师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是:
  1. 尊重学生,认真倾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总是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灵活处置我们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课堂成为无法复制的师生生命历程。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差异,就会阻碍其个性的发展。其实就像上述案例中的范昭君同学的发言,确实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也是客观存在的,代表着今天思想开放的一部分孩子的想法,我如果一味扼制,肯定会适得其反。后来范昭君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观点与别人不同,不同在于我没有说完的话,我要为曾经的失去而坚韧地活着。”你看,其实她并非无情,她更多地的是自立自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地发展。
  2. 启发思维,引导建构。所谓“自主建构”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因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能动地有选择性地接受外在信息的。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捕巧引,往往就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在上述案例中,把看似不和谐的环节转化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契机,引领学生积极地思维,深刻地对话,获得对亲情的理解,便可在课堂上创造出精彩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

珍视“意外”,创造“精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