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49

[ 苗国凤 文选 ]   

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初探

◇ 苗国凤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到现在的“走进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求知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现实怎样呢?由于教师受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课文→讲解字词→分析课文→完成练习→安排作业。突出了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不能彻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较好,可一遇到实际应用,就不能够灵活变通,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考查方式。究其因,实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改变了以往按顺序逐一学习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站在单元的高度,利用两三节课的时间,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能熟练通读单元内所有课文,解决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初步理解文意,在课文中圈点批注,特别是优美句子和哲理句子的点评、写法特点以及存在的疑问、难点、重点、分歧等。然后再用相应的课时,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表演课、室外课等)进行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达到共识的目的。因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我注意搜集相关的文章推荐朗读,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利用学校的图书和报刊杂志自读,以此增加学生的读书量,训练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阅读内容减少,阅读水平下降,很少有学生能坐下来真正品读文章。对于这种现象,我经常性的在班级内举行课外阅读知识的交流反馈活动。通过美读、赏析、摘抄、交流等环节,激发他们阅读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根据交流时间的长短,把班级内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争取每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或最有意义的文章;对文章中的语句或写法特点进行赏析;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或文章;把自己仿写的段落或文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运用,把空间和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种阅读当成了一种乐趣,掌握了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作业超市”的做法,提高了作业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往“一刀切”的作业布置,使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到浪费时间,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又感觉有一定难度,从而采用多种方式逃避作业。再加上教师精力的有限,使很多作业的布置没有实效。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不同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自己任意选做,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种做法,根除了学生心目中“为老师做作业”的潜意识,改善了师生关系,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滋味,大大激发了完成语文作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各自的语文素养有更明显的提高。
  有人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动性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改变常规的教学形式,大胆地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语文教学走向深层,走向心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苗国凤,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