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61

[ 开 健 文选 ]   

戴名世散文语言之特色

◇ 开 健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祖”。因《南山集》案而惨遭腰斩,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牺牲品。
  戴名世散文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写真人、叙真事、摹真景、抒真情上,我手写我心,愤世嫉俗之情现于笔端;取材广泛自由,形式不拘一格;语言平淡质朴,形象鲜明生动。本文就其语言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言质朴清新,饱含深情
  戴名世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形象鲜明生动,饱含深情。如《褐夫字说》开头“古者名、字大抵多以奇,而偶者盖少焉。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简洁自然,语言平实。至“余”与“来告者”问答,则满腔激愤喷薄而出。其不与世俗为伍的孤愤之情,借一问一答,愈说愈激,愈演愈烈,步步进逼,气势夺人。在《先君序略》一文中,作者没有采用通常逐年记事的方法行文,而是文随情起,情由文生。“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对父亲的深沉怀念,情系万端,而由父及祖,忆及祖辈的辉煌。接着随情所至,以父亲的为人、为文及日常琐言琐事,描绘了一个操守坚定的穷儒形象,娓娓叙来,备见其情。最后借洲人哭“天无眼”之语把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催人泪下。
  戴名世虽一生极不得志,怀才不遇,穷愁潦倒,却又是一个不能忘情于世事,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他的某些散文带有一点空灵飘逸、幽深淡远的色彩。但他的文章风格,更多的是清新健朗。如他在《绿荫斋古桂记》中对古桂的描写:“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馀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如藩之设,风动花落,拂襟萦袖。行酒者伛而人,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称叹而去。”对比写古桂、七松时,略写七松遭遇,从枝、叶、花、树冠、树下游人等不同侧面工笔铺写古桂的繁荣,状物真切生动,饱含对古桂的欣赏之情,饱含着一展雄才的渴望。
  二.寓理于事,富含说服力
  戴名世的论说性文章喜欢运用故事、传说、寓言,寓理于事,以事见理,很像某些先秦诸子的文章,让人读了觉得生动具体,趣味盎然,不但富于说服力,而且富于感染力。如在《先世遗事记》中,作者以一桩无主之财为契机,引出两种价值与结局的鲜明对比,颂祖先之美德,传儒家之大义:“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作法与一般歌功颂德的文章大异,其平实简约,无夸饰,无赘语,形同白描,故事性却很强。所叙故事跨度较长,作者却只取其首尾而言之,而首尾笔法又各异:首者直叙故事起因,尾则以仆人之子的哭诉,道出仆人因得无望之财而果然获无望之祸,以证实南居预事之明。悯而收用仆人之子,更显南居“隐德”之隆,使文章凝炼而变化有致,且富小说之气。以这种富有小说韵味的方法来写传记,不仅在对比显示出因果旨趣,更写出了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
  三.寓情于景,发人深思
  在戴名世的山水游记和咏物文章中,作者常寓情于景,表现身世之感,愤嫉之情。如在《古樟记》中,作者描绘了古樟奇特的繁枝伟干,垂地撑天,轇轕龙腾,赞颂古樟根基深厚而魁然独出。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古樟记》,实为作者理想人格之礼赞。行文也别具一格,如其以秉炬夜观,可见对古樟之思慕;以轻云雾月,烘托古樟之神采;以榆栎拳曲,反衬古樟之伟岸,从而使这人格化了的古樟形象格外鲜明突出,文章也跌宕多姿,耐人寻味。《芝石记》在刻划芝石秀美的形态的同时,就灵芝是否为“祥瑞”发论,指出统治者常以灵芝“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这无疑是在讥时讽世。文章又从天下四方之事及于自身,“幸芝之类余,而又辱与余处以不自失其天”,表现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洁身自爱的情怀。
  
  ※[本文为2007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文化在师范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JG07060]
  
  开健,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戴名世散文语言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