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也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学习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热爱,也就没有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去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当今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激发兴趣是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以流行音乐入手,激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普遍感受——音乐是副科。学校不重视,而学生在分数指挥棒的重压之下,也由原来的喜爱而逐渐转化为默然,从而导致没有兴趣,即使感兴趣,也只是针对时下的一些流行歌曲而已,而这些又是与课堂的教学任务不相符的。那么,要想把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得以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的喜好,成为他们在音乐上的朋友,进而指导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教唱歌曲《嘎达梅林》之前,我没有直接进行教唱,而是播放了同学们较为喜欢的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的CD,同学们一听,随即就跟录音哼唱起来,有的同学还学着蒙古人的舞蹈动作,抖动肩膀。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然后,我将这首歌曲介绍给同学,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为素材。使学生对学习歌曲的兴趣有很大提高。在欣赏名歌如朝鲜民歌《桔梗谣》、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将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将传统与改编加工的民歌共同欣赏,找出歌曲演唱的不同点,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以前很难教授的民族音乐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
二.从了解乐器音色入手,培养对交响乐的兴趣
交响乐,作为音乐殿堂中的精华,是中学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人口素质的限定,在许多人眼里,它是“阳春白雪”,成为“空中楼阁”,难以接近。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学生走进交响乐,不再让学生感到畏惧,就要从实际出发,从最简单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这样一个过程:自制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乐器认识——交响音乐欣赏。自制打击乐器如:将易拉罐装绿豆做沙锤。用一根木棍装上大小不同的钉子敲击做木琴,用两个铜铃碰撞做碰铃,用纸杯装上皮筋做拨弦乐器。分小组进行演奏,体会所发出的音响效果,然后再与真正的交响音乐进行比较,发现其音色上的不同点,继而介绍了交响乐队中乐器的分组,让学生对乐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很高,接受知识也很快,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交响乐原有的畏惧感没有了。然后尝试着将一些简单的乐器带进课堂。如:大鼓、小鼓、钹、三角铁、沙锤等,让学生亲自感受演奏的乐趣,从中获得知识,再让同学们为欣赏乐曲加一些简单的伴奏如: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卡门》中《斗牛士》片段中欢庆场面的打击乐伴奏,队伍行进中的伴奏等。
三.以趣味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活动的兴趣
趣味教学,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内容,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如:欣赏《阳关三叠》,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感受后,他们尝试着分小组进行情景创设:第一组,表现意境,在客栈中,有柳树、过客、酒保来回穿梭忙碌;第二组,意境描写,一个吹箫人头戴斗笠,迎风而立,吹奏着凄凉的乐曲;第三组,诗人的朋友独自悲伤饮酒;第四组,诗人站在窗前,暗自伤心落泪并饮酒作诗的场景。学生们以他们生动的表演展示音乐所表达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课堂上,学生充分自由的参与创作表演活动,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音乐的美的意境,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音乐表演兴趣更加浓厚。
趣味教学以其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把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音乐教学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无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天地,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陈怡,教师,现居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