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几个施政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时光已越近百年,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有人说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看出来,培养大批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一.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需求相脱离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建设人才,如何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既受制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本质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经济服务。这使它一方面具有周期性长,效益滞后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向未来,具有超前性特点;基础教育还具有普及性、义务性、公益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所谓引入市场机制,是引入市场经济中影响作用于教育的有关部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有的心态和风格,就是要提高质量,多出人才。学校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条主线。
2006年7月29日,温家宝到301医院探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学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科技发展和人才市场对新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按部门设置,缺乏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现代营销、企业管理、技术开发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原有课程基础理论课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用课程和操作技能缺乏,学非所用。学校的形式结构,即普通学校不适应市场经济劳动力流动、变换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整个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市场的调节。而这种调节是以实现社会义务为宗旨。绝不以盈利为目的。然而学校面对价格、竞争、投入、产出种种现实,广大师生员工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将有大的变化。基础教育又必须正视这种变化,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与经济直接联系不密切,就认为它与市场经济无关,冷落忽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本身要看到自身的作用,深化改革,从上述方面努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自身也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三.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培养,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是凭教师“一只粉笔,一张嘴”,基本不借助其他媒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既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探索的良好环境,造成学生被动听讲,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
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淡化
提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总是习惯地将视角定格于高等学校,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高等院校的职责。虽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中学、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自然延伸,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后接受社会再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现实外部世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互激荡,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日益深入、频繁和广泛,如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定格于高等学校,而忽视或放弃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意味着放弃了许多阵地和机会。
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离开社会背景而孤立地考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能离开现实社会而孤立地操作。在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置于全社会背景下进行运作,努力构建纵横双向、立体交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惟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但只注重这些素质的提高,不论从国家培养的目标看,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知识面狭窄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形成构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核心。大学教育已是定向教育,每个专业都有自己固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这些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便构成了知识结构的核心。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明确,只有核心知识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配合上核心以外的诸层次的知识,比如说辅助性知识。辅助性知识是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之配合发挥知识结构应有功能的。例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的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核心知识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核心知识学得很好,辅助知识忽视了,表现为知识面欠缺,导致在人生的发展上受到限制;有的人核心知识没学好,辅助性知识学了一大堆,表现为知识学得太杂,重心不突出,这样的人很难有所作为。在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学习一些生活性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学习成绩很好,只是不懂生活,也不懂人际交往,致使工作中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些人往往不会想到,一些似乎最不重要的知识,有时恰恰会阻碍一个人远大的前程。有了核心知识,又有了核心之外的诸层次的知识,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我们需要让这些知识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表现出整体相关的一致性。整体性体现在整个系统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相关性则是系统的不同部分的相互适应。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愈多,对知识间的相关性理解得就愈深,他就会运用得很好,运用得活。
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与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差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体现为多元的、复合的、动态的、协同的结构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功能效应。而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却往往是“单向、线型、平面和低功能的知识结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大纲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和有机的内在联系。
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了,没有办法继续考研,等研究生快毕业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于是,轰轰烈烈的考研大军又加入到博士的行列,难道真的社会所提供的所有岗位都必须要求研究生层次的人才能胜任么,答案否定的。如果学生能够拥有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多方面知识的话,也不失为一个人才。
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无数的事实证明,想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只有把当前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这些问题逐一攻破,才有希望。
李向妃,河南质量工程质量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