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24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

◇ 潘 盼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添了功能投影机,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也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成为爱创、乐创、勇创、会创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方是创新的源头活水。(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标志,可一学期一订,中途做必要的修改,使其稳中有变,保证切实可行。(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延伸,并适时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目的。
  
  潘盼,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