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主题是品诗,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各组同学介绍他们收集的诗词类别,有的小组收集的是风花雪月篇,有的小组收集的是吟咏山水篇,有的小组收集的是远大抱负篇等等。这样,把同一类型的作品归纳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效果很好。由此我想,在教学中是否可以把这种比较的范围再进一步扩展,灵活运用,通过实验,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其作品风格的变化,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李清照的词,前期以描写少妇、少女的相思之情为主要内容,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语言明白自然,形象鲜明。南渡后,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所作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忧伤;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这种变化,我在给学生讲《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时,又补充了同一时期的作品《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南渡之后的作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前两首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痩”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两句,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妇的形象,而后面两首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如平地惊雷,震撼人心。家破之悲,国亡之痛,在作者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无法弥合的伤口。国家的前途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个人的命运也如狂风中的一片飘零的落叶,其中的担忧、苦闷、绝望,怎么可以用一个“愁”字说清道尽呢?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忧愁也就一目了然。
二、同一作者的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赏析,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亡国之君内心与众不同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之情,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他的另外两首词,一首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首是《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前一篇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既坦率、激越、壮阔,又生动的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内心不尽的悲哀。后一篇中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明写伤春,暗里感慨身世;昔为君,今为囚,两极悬殊,有如天壤之别;似见词人泣血顿足,痛呼苍天无眼,令人为之动容。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些词都是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时所作,“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各自特点。如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唐朝的两位伟大诗人,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我又给学生补充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秋浦歌》;同时又补充了杜甫的《春望》和《石壕吏》,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到李白与杜甫诗歌方面的各自特点与风格。
四、同一题材但不同观点的作品在一起比较,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如送别是诗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不同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不同。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时,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高爽,清新高远,独树一帜,表现了初唐诗歌的进取之气和乐观精神。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道尽了离人的心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不是话别,而是“更尽一杯”,以酒消愁,酒多愁浓,然而酒醒之后呢?等待他的将是车、船无法载动的落寂与凄凉。“天南地北有归路,四海九州无故人”,对朋友的关心体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对朋友的殷勤祝愿都包含其中了,其纯朴坦率,令人望尘莫及。
在诗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各种不同风格作品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巨大的帮助。
宋友振,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