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48

  

网络“火星文”现象面面观

◇ 余 莲

  “曾经u1份金诚d唉q摆在挖d面前,但4挖迷u珍c,斗到失7d4候才后悔莫g,尘4间最痛苦d4莫过于此,如果↑天口以给挖咕g费再乃1次d话,挖费对叽咕女孩说,挖ie如果非要在叽份i+↑1咕期限,挖C望4...1万年...”[1],很多人一看这段话,根本不知其所云,搞得云里雾里,这便是现在蔚然盛行于网络世界,受到青少年热烈欢迎的“火星文”,这段话其实就出自于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个机会再来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这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根据相关人士考证,“火星文”一词最早出自喜剧大师周星驰的电影《少林足球》中,男主角对仗义为少林队担任守门员的赵薇说:“地球是很危险的!你还是赶快返回火星吧!”从此,当人们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时,就会戏谑性地称对方为“火星文”,而由“火星人”说、写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话语或文字就成了“火星文”。而“火星文”文字则是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一些上网族最初为了打字方便简洁,用注音文替代一些日常文字在网上交流,达到了快速打字并可理解内容的效果。一些台湾网友觉得这种文字醒目另类,于是把这种输入方式发扬光大,近年来,随着“劲舞团”、“泡泡堂”等面向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在大陆的风行,这一潮流便在大陆青少年中蔓延开来。
  “火星文”通常是由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日文、字母、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而成,同时掺杂一些方言、外来用语以及注音文字。虽然它如同乱码,给人一片茫然的感觉,但是仔细深究起来还是有规可循的,因此,本文将“火星文”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字母类。顾名思义,就是由字母构成。主要包括汉语拼音、英文单词以及它们的缩写。如IC:I see的缩写,并且是音译,意思是我明白了;CU:see you的缩写,也是音译,是再见的意思;RUOK:Are you OK?的缩写,同样是音译,意思为:你没事儿吧?又如BC:是白痴的汉语拼音的缩写;漂亮妹妹的汉语拼音可缩写为:PLMM,等等。我个人认为英文缩写(音译)比汉语拼音缩写理解起来更难,因为中间还涉及到英文字母转换,而汉语拼音缩写相对要简单一些。
  第二,数字类。它是运用数字谐音的方式将几个数字相组合,来表达新的意思,当然所表达的谐音有汉音、英音、日音等。例如,56:无聊,520:我爱你,201314:爱你一生一世,518:我要发。又如:88:是英文Bye–bye(再见)的谐音,3166:是日文的谐音,汉音为撒扬啦啦,其实就是再见的意思。
  第三,符号类。在火星文中,符号类不仅种类颇多,而且使用频率也非常高。①方位符号,例如,→:代表右,←:代表左,↑:代表上,↓:代表下,有时也用来表示吓人的吓;②表情符号,如“≥_≤”:是表示痛苦的表情,“⊙o⊙”:代表目瞪口呆,“☆_☆”:表示眼睛一亮;③物品符号,如“●–●”:代表太阳眼镜;④动物符号,“@∕”:用来表示蜗牛,而“(··)n n n”则表示毛毛虫,等等。这些符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象形性[2]。
  第四,非正规汉字拆分与合并类。有些情形是把汉字拆分开来,在阅读时必须合并才能识别出,如“亻壬ィ可”,就是“任何”,“衤斤衤寿ィ乜丆卜离kai”,表示祈祷他不离开的意思。而有些情形则是把些独体字(没有偏旁部首)与一些偏旁部首加以结合,形成不正确的字,在阅读时必须去掉一部分才可认得出来,如“轲笕饿箌魜魜笕箌都吥堪杁眼”,其表示为:可见饿到人人见到都不堪入眼,“烸辷个亼橷应噂褈莪们啲汉茡”,意思为每一个人都应尊重我们的汉字。当然在这些非正式汉字的拆分与合并中,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繁体字。
  第五,混合类。由各种文字、符号、字母、数字等组合而成,几乎也就是上面涉及到几种类型的混合。如“I服了you”:是我服了你的意思,是周星驰的电影中的经典台词,“me2”:表示我也一样的意思,“3Q”:是英文Thank you的音译,是感谢的意思,“1切斗4幻j↓b倒挖d”:意思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第六,方言类。就是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进入了网络交流传播,尤其是在网络中的非正式交流传播。如台语、客家话、粤语、闽南语等,像“龙模揪耶啦!”就是闽南话,是都没约的啦的意思,咕(个)、尼(你)、伦(人)、抗(看)等,这几个就是台语,而客家话“崖”就是普通话“我”意思。当然这类火星文中用得最多的就要数闽南话了!
  黑格尔曾经说到:“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著名论断——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作为一种出现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现象——“火星文”,其出现、存在、盛行必然有其原因和土壤。
  第一,信息转换的便捷、网际间的文化交流。
  社会节奏在日益加快,各行各业都讲究效率优先,“简便、快捷”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自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网络信息交流、交换的及时性与快捷性要求网络语言的简便、快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处处都充斥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信息,又要求网络语言要富有个性,以吸引眼球[3]。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越发成熟,对“火星文”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网络语言具有可视性和键盘输入等特点,词语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外语、方言、拼音、符号、图形等手段都可以出现。而它的输入方式也多种多样,“火星文”输入法、转换器的推出得到了网民的喜爱,简单的下载和操作,“火星文”与正常文字的便捷转换,提高了录入速度和理解速度。而由于录入的简便,使“火星文”编辑者可以及时创造出新的“火星文”并推广出去,并且及时地更新“火星文”字库,大大的方便了使用者。
  网络文化本身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支撑的后现代主义,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维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个不受限制的自由世界,在这里,传统的监管似乎少了,世界各地的网民都可以畅所欲言,进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这样的外部资源环境,也就使得“火星文”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随着网游等渠道从台湾迅速地走进中国内地,并广为传播。在网上聊天室、贴吧、论坛、个人空间等语境中频频亮相,受到中学生的追逐和追捧。这些都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信息转换和网际文化交流对“火星文”的流行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二,标新立异的心理、自我张扬的意识[4]。
  网络虚拟空间具有开放、自由、个性化、多样化和超越时空等特点,在网络交流中,大多数使用“火星文”的网民是“90后”的新生代。这个群体活泼、好奇,充满创新意识,需要一种轻松随性自然的表达方式用于调侃和幽默。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性,通过对词语的变异以及对语言的创新来标新立异,张显个性,追求新鲜感。这种新奇性是网民求新求变心理的自然流露。现代社会是个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新生代在网上交流力求快捷方便,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丰富的信息,“火星文”输入的快捷、方便,以及它的形象性,符合当代新生代的需求。同时,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学习、就业压力大,因此,渴望自主、轻松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的最大愿望。他们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火星文”的随意性和创新性是新生代“自我”意识的张扬。
  第三,认知水平的限制、网络语境的孵化[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部分群体出现了语言猎奇、盲目追求“陌生化”的现象。出现了“突出语言的新、特、奇、怪、半中半洋、不中不洋的句子”,还有种种故作高深、玩弄技巧、令人不知所云的怪现象。这种时代语言文化背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新生代“90后”为代表的“火星文”的热情追逐者产生一定的潜在性影响。加之90后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当前语言文字规则、政策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缺乏自我约束,这种交际方式很快在他们中间找到了发展空间。况且,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网络交流的各方都是隐藏着的,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虚拟的空间里,对方互不认识,你可以满足现实生活中很多难以得到的情感需求,你可以尽情地张扬个性、创新、幽默,消除了面对面的紧张、局促、不安等等。这样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允许网民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使得网络世界的交流自由自在,没有拘束。而由于互相看不见对方,难以做到现实生活里的表情辅助交流,所以网民们就发明了表情符号,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有了哈哈大笑“o(∩_∩)o”,有了目瞪口呆“(⊙o⊙)”。从而使冰冷的网络空间由此变得活泼有趣,生机盎然。
  “火星文”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网民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各界对它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火星文”作为“90后”新生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文字创作的趣味性、思维模式的独特性、用语的鲜活性,为当前的网络沟通方式和网络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同时它可以保护隐私,为青少年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情感需要,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激发创造性提供了一个工具。
  “火星文”使冰冷的网络增添了一份温馨,给人以家的感觉。如表示亲昵称谓的“MM”(妹妹)﹑“GG”(哥哥),再如,作为任意人名代称的“隔壁老王”(在港台“我猜﹑我猜﹑我猜猜”节目中的主持人吴宗宪,常提到“隔壁老王”)。网民们称电子布告栏中上面发出的帖子的“楼上”,指下面发的帖子为“楼下”,称在同一网站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布告栏为“隔壁”。“楼上,楼下,隔壁”往往指邻里街坊,把它们用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网络世界也变得更加人性化了。
  “火星文”大量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也使网络语言更加委婉,而委婉可以淡化语言中贬义或消极语义特征,也可以掩盖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使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温和的功能[6]。比如:我们形容某人说话拐弯抹角用“很S(从S的外在形体上看)”,形容接吻为“种草莓”,设陷阱为“挖地洞”,形容人脑转的慢﹑跟不上潮流为“286”(一种老式电脑型号);借用儿童的嗲语来表示委婉:“PP”(漂亮,钞票),“屁屁”(屁股),“怕怕”(害怕),“东东”(东西);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语气词作语缀来表示撒娇或儿化,如“要记着去捧场噢”,“慌乱是会出错的噢”等。
  然而,“火星文”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青少年网络语言新时尚,其谐音字、错别字、异体字的滥用,语言、用字的混乱,方言词、外来词、数字词的杂交等,极易引起青少年词汇运用的分歧和混乱,导致词语搭配的随意草率,错别字的层出不穷。如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极有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对青少年语言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导,势必破坏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使他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火星文”作为青少年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社会经验欠缺,知识水平不足,对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上热点前卫的东西只有盲从和接受,缺乏正确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也往往把看到的影像世界当做真正的现实生活本身。长期下去,他们的思维价值观念受到了扭曲,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这样,“火星文”这种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就会影响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7]。
  “火星文”不仅无法被通用语言所接纳,而且对汉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挑战。“火星文”盛行于21世纪,对21世纪的新生代而言,他们成长在网络日益普及的现代化社会中,家庭电脑的增多使得接触网络的少年儿童越来越趋于低龄化。他们正处在打基础的时期,如果网络语言没有受到应有的规范和限制,任各种不符合规范的新词汇泛滥,不仅给学校的正规教育造成一定的障碍,并且会给传统汉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严峻的挑战[8]。
  “火星文”作为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伴生物,是“90后”新生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文字创作的趣味性、思维模式的独特性、用语的鲜活性,给网络沟通方式和网络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不可否认,“火星文”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如影响青少年的语言素养的培养,挑战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扬,冲击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等等。因此,我们在坦然接受“火星文”现象的同时,应当对其加以适当的规范、约束、限制,既没必要对它大大的加以推崇,也没必要把它当作洪水猛兽加以打压。
  
  参考文献:
  [1]单相平.“火星文”现象解析[J].青年科学.2009(11).
  [2]韩莎.解读火星文[J].安徽文学.2009(3).
  [3]于全有,裴景瑞.“火星文”涌生的语言社会文化现象[J].文化学刊. 2008(3).
  [4],[5]白曙敏.“火星文”现象阐释[J].语文学刊.2009(5).
  [6]杨寅庆,赵超.火星文的分类鲜活性特点[J].科教文汇.2006(4).
  [7]张红镝.谈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2).
  [8]陈晓秦.“火星文”现象探析[J].网络财富.2008(14)。
  
  余莲,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网络“火星文”现象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