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或者是翻开一些理论书籍,关于课堂教学效率或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衡量有很多种,有的说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有的用更具体的数据进行了阐释,教学效率的高低一看教学时间利用率是否有75%-85%的时间得到利用;二看课堂发动率是否有75%-85%的学生得到发动;三看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率是否有75%-85%被学生接受;四看教学目标达成率是否75%-85%的达成。大于这个区间为优,位于这个区间为良,小于这个区间为差。另有人认为,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
诚然,课堂效率的高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话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高的课堂效率当然是人们倍加关注和孜孜以求的,然而,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觉得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不是来思考怎样衡量的问题,而重点应是思考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提高的问题。由于工作的特殊关系,我经常深入到全镇学前班至九年级各个班级的课堂听课,对于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充分准备是前提
课前准备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备课、了解学生、准备教具、调节情绪等,这里想重点说说备课。众所周知,备好课的关键是钻研教材,一是要“钻”进去,二是要“钻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钻研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掌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较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谓“钻”出来就是使学生以学习的主人来评价自己应用知识自如,解决具体问题灵活与否。不过要“钻”出来,必须要学生钻得深,不然达不到理解的目的。
很多老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教学多年,教材反复教过多遍,但每教一次就有新的体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通过深入细致备课,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胸中有数,临场不乱,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能吸引学生是保证
教师有没有吸引学生的本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老师如果不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学生如果不注意听课,就无法较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我认为要做到“四要”:
一要调节情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也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但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就应该忘掉一切不快,情绪饱满,精神抖擞。有的教师课堂中总是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有的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教师说了也是白说。因此,教师要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高效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二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谁把自己当成了孩子,谁就可以做最好的老师!三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给孩子们美好的憧憬,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四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要让课堂生趣盎然,笑声不断。这种状态中学习就变成了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情。
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在教学中,老师如果不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学生如果不注意听课,就无法较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分层教学是关键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差异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
一是课堂教学使用“分类试学——分层指导”的教学模式。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轮流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是练习分层设计,分层要求。有“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要求C组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练习,鼓励做综合练习,B组的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争取做发展性练习,A组的学生则全部完成或指导帮助B、C组同学做练习。他可为B、C的同学设置“选做题”。练习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和突破,体现教学的弹性,与此同时,在不断进行的巡视中,及时把握反馈的信息并作个别矫正。三是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具体做法是,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考察进行分层评价,各层次学生的测试卷面总分相同但是数量上有多少之分,程序上有难易之别,即使对同一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差异性和鼓励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使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实施符合每个人需要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增强技能,取得发展,也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反思必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后的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生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事实上,教师是否吃透了课标、教材,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设计的教案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有时可能设计的问题会偏深,缺乏坡度,学生无法解答;有时可能又偏浅,缺乏思考的价值,激不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时教法不灵活,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时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而课堂上的这些不足,只有通过课后反思,并作改进,才能在下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实效。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情况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愿我们的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魅力,从而得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双赢。
左建洲,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