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98

[ 包铁华 文选 ]   

作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

◇ 包铁华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教学,特别是其中的作文教学要具有“人文性”。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对作文的“人文性”的意义,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一方面,作文的“人文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政治性、道德性,如《坚强——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一题,考生一提笔,常常是这个写舍身取义,那个谈生死考验,满纸都是“奉献”、“伟大”之类的词,却明显脱离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有人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高考作文题目要出得革命、文章要写得崇高,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好题目、好作文。而不少人则完全将作文当成了应试工具,只求在高考中得个高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顾。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成了新“八股”,高考时很多考生都猜题、押题,用背诵、复制甚至抄袭、作弊的方法来应付高考作文。
  我以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性,要有一种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和在人文科学、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的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收获的总和,它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等等。新语文课程目标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这项内容就是人文的素养。
  一.人文性是高考作文命题与作文教育的契合点
  2001年全国高考以作文“诚信”、2002年全国高考以作文“心灵的选择”来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这表现了我们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和期望。
  2003年,“感情的亲疏和认识的深浅”,该题从考生熟悉的“智子疑邻”的寓言出发,让考生以感性为出发点,进入广阔的理性思考空间,考生可以从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因素等各个层次来针砭民族心理痼疾、社会现实,这就要求考生有文化、社会、人生各方面的丰厚积淀,无疑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极好考察。
  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的几个题目都指向事物的两个方面,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中的深层问题,并进一步转向对考生内心的关注。这一年我国高考开始推行分省命题,各地考卷的作文命题,也都表现出注重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特征,如福建省以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广东省的“语言与沟通”等作文题目。
  2005年全国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作文,体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给的话题材料是某种现象,需要阐释的是规律性的认识,既需要考生选择典型的材料,还要做深度的分析、联系,难度相当大。程度较差的考生在构思文章时选材和联系观点都比较困难,只有知识积累及表达能力具有相当水平的考生,在组织构思这篇文章时才较从容。这也体现出考生的人文素养的差异。如果考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在阐释的过程中,能够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用联系的观点梳理出其中所包含的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原因和结果等等关系,应该说就算是扣题了。有少数考生顺着这个思路写出了思辨性很强的好文章。
  又如2005年上海卷以“当代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为作文题,涉及到武侠小说、流行歌曲、韩剧等多种文化现象,范围宽泛,具有典型海派文化风格。体现了命题取向的多元化、人文化趋势。
  作文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内容本身,可以看出,它也是在向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古人说做文章要“正名”方能“立言”,无论站在历史的高度还是教育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还作文以真正的“人文性”,使我们的同学能够作真正的好文,做真正的好人。
  二.如何实施“人文性”作文教学
  (一)情感价值的潜移默化
  为人师表,身教胜过言教。作为教师要有勇气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夯实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文学审美的功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握住校本文化的导向,另一方面以身践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中华民族固有的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虽千人而吾独往的英雄气概,先忧后乐的胸襟抱负,夸父逐日的坚韧精神,温和敦厚、谦逊内敛的民族精神,向往山林、融于自然的审美追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格,这些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勤俭自律、发奋图强的自立意识,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这其中教师的情感价值取向对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通过评点分析,要让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正确的思想认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和风貌。二是要在作文中选用有价值的材料,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色彩,使自己的作文显得“材料丰富”。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调动,主要指课内材料的“调动”;要注重对新鲜材料的“选用”,主要指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文化底蕴、有思想意义的材料的选用。
  (二)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美。这是“人文性”作文教学的要求。
  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美,通过社会活动挖掘人性美。走出学校,领略祖国山河美,走进社区,感受国家变革美,同时,针对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鼓励调查,鼓励思考。用真的、善的、美的来引导学生树正气,讲奉献。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三)学会做人
  中国古代就对人性有所认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的共性。
  由于历史与人类社会的种种变迁,如物欲的膨胀、世俗的影响、激烈的争夺、相互的蚕食、专制的束缚、思想的偏颇,人渐渐被各种污浊包裹起来,变得非人了,出现扭曲的人性,变态的心灵。于是地球上演出了一幕幕反文明、反进步的战争、浩劫、动乱等恶剧、丑剧。做人,需要去掉这些非人性、非理性的污浊,明白“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
  作为中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固然提高了个人的认知能力,对素质的改善有基础的作用,但解决不了情感、信念、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在人文科学、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了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才能说具备了人文精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四)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性”教育和谐的统一起来
  《四书·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质,净化个人灵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去教育人民,唤起人民,除旧布新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就作文训练来说,“言为心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过程,应该能服从于并表现出他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发展轨迹。我们教师也必须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观,通过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文正是要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观体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品质、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价值判断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乃至语文训练)过程中,不能理解、接受、熔化这些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也不可能运用语言很好的表情达意。
  我们要让高中作文教学沐浴人文阳光,通过情感价值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通过多渠道写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还作文以真正的“人文性”,使我们的同学能够做真正的好人,能够作真正的好文。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解读》(赵宪宇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孟建伟,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铁华,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作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