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一个“百年西部”的作品评选活动,几十位最有名的评论家秘密投票,各自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100部作品。第一名是鲁迅,他一个人进去四部:《彷徨》、《呐喊》、《阿Q正传》,和他去世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帮他编的《鲁迅杂文选》。第二名老舍,进去3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另有七个人进去两部:巴金、冰心、郭沫若……汪曾祺。剩下一人一部,包括茅公(茅盾)。
从这个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对绝大部分作家的评价在下降,包括郭老和茅盾;鲁迅不升不降;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在上升:沈从文、萧红、张爱玲,上升最猛的是老舍。
原来对老舍评价不高。第一,他不是党员;第二,对革命毫无贡献。解放战争时他在美国呢,一呆四年,解放了才回来。很多人看不上他,觉得他是摘桃派。
虽然他回国的时侯人家欢迎他,但他充其量是一个爱国者。他没写过革命,没写过武装斗争、八路军、新四军,他写的是老百姓。抗战的时候,他是文艺界的最高领袖,那是周恩来有意:绝对不要郭沫若和茅盾出来,否则张道藩就不来了,没法统一战线。老舍中间偏左,爱国,文学成就大,团结人,热情,推他,张国藩肯定来。
一解放,必须推郭沫若和茅盾,老舍只能排在他们和巴金后面。但周总理知道老舍在抗战时期很重要,也知道他文学上很有成绩,于是成立北京、上海文联。当时党内三个人:周扬、丁玲、冯雪峰。党外四个人:文联主席郭老、作协主席茅盾、北京文联主席老舍、上海文联主席巴金。老舍一直任了三届北京文联主席,直到“文革”。
第一次文代会是在1949年6月,北京、上海两支文艺大军会师北京,开庆功会。毛泽东一贯主张革命成功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他没有召开工代会、妇代会、团代会,先开文代会。当时的文学指导思想依然是:“文艺为工农兵,文艺写工农兵”。大文学家在这个时候就全都沉默了,因为他不是工农兵,没法写了。后来: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觉得自己是:穷人出身,理应成为新社会的一分子,但人家依然不要他。
“文革”之后,老百姓一直不知道老舍有一部作品叫《四世同堂》,中文系的学生都没看过。因为这部作品解放后没有再版过。
1985年,北京的导演林汝为悄悄把这篇小说改编成28集电视剧,而且正好赶在抗战胜利40周年。那年的5到6月份,欧洲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已经热闹得要命。到了8月林汝为突然把《四世同堂》拿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兴得要命。怎么老舍还有这个呀?赶紧把《四世同堂》找出来重印。
后来,人们对《四世同堂》的评价越来越高:虽然没有描写八路军、新四军,但起码描写了老百姓的爱国,描写了整个民族的灵魂——长孙瑞宣是家里顶梁柱,抗战以后,他面临的选择是忠孝不能两全。他得挣钱养活一家老小,他出去抗日,家就垮了。老舍的意思是:中国五干年的文化是个很大的包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才发现老舍先生写的是文化问题,文化问题过去算老几啊?阶级斗争放第一。现在变了:哟,这个作家太有远见了!
老舍地位的提升跟读者欣赏习惯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过去讲求思想性。第一,顶多是让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后来艺术性第一,思想性降到第二。思想第一的是社论、政治报告,文学作品要称王称霸,还要看艺术性。老舍的作品好、俏皮、动人,又不直奔主题,所以地位就上来了。
老舍的人生是大家所不熟悉的。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他是穷人出身,没有家谱。第二,他有三段人生空白:24岁之前,他是不为人知的穷小子;英国5年,是他步入文坛的关健时期,但一点资料没有;在美国那几年,也没资料——因为他刚回来,就是抗美援朝,国内反美、仇美,一切与美国相关的话题都冻结了。一个作家,才活了67岁,有一半人生不为人所知。
(选自《南方周末》2010年6月17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