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77

[ 夏月中 文选 ]   

《曹刿论战》教学的三个切入口

◇ 夏月中

  《曹刿论战》是一篇短小而精悍的历史散文,在初中教材众多的文言文篇目中,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这不仅是缘于它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还缘于其蕴涵的形象性和思想性,这让我们师生在教学时有了很大的开拓延展的空间。
  提起带兵打仗,尤其是以弱胜强,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其故事性入手去研读文本。
  故事讲述的是一场战争,一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战争。作战的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战争的起因是齐国国君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战争的地点是在鲁国的长勺。战争的过程是鲁国地盘遭受齐国大军的突然来犯,鲁庄公率军将要迎战,武士曹刿主动进宫问战、请战,曹刿的如此胆识和才能深得庄公赏识,于是庄公重用曹刿,让他直接指挥长勺之战,战时曹刿指挥若定,巧用战术,敌疲我打,敌败我追,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这篇文章情节还充满了趣味性,这也是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入口。
  战前,曹刿主动进宫问战,遭其同乡冷嘲,武士曹刿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语显得狂傲侮人,不了解曹刿之人,也许会评曹刿“有点夜郎自大”。曹刿得到庄公接见,没有转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何以战?”庄公坦然告知,庄公之意我对臣下厚爱我对神灵诚信,凭此就可迎战,一国之君竟如此备战,让人觉得幼稚。可曹刿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庄公亲民爱民只是小恩小惠并不足够,虔诚拜神不以少报多也只是小小诚信,公正待人、秉公执法才是取信于民之根本。至此,“肉食者”的“鄙”,庄公的“远谋”已初见端倪。曹刿这番有关政治民情的分析,让庄公顿悟,让读者顿悟:民心所向乃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这场战争是齐国最先挑起,一想到齐国如此恃强凌弱,庄公气愤填膺。于是,一入战场,公将鼓之,齐军一败退,公将驰之,如此鲁莽急躁胸无韬略的统帅,显然毫无作战经验,庄公打仗不用兵法之道,这样沉不住气,不是显得有点孩子气的冲动吗?要知道春秋之战,国无常备军,这仓促入战的乃是临时征集的庶民啊,如此与强敌交锋士兵会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曹刿谨慎用兵,先作军事防守,待齐军士气耗尽之时,转入反攻,结果打败敌军;敌人撤退,曹刿不急着乘胜追击,待详察敌情后,方指挥军队追击溃败的齐军。如此用兵之道,曹刿堪称卓越的军事家。
  让人笑罢不能的是鲁庄公,他竟胜而不知何以胜,待曹刿给他详细分析先按兵不动后敌疲我打,先详察敌情后乘胜追击的用兵策略,庄公才拨云见雾,恍然大悟。如此庄公真是糊涂而可爱。
  此外,从人物形象入手,也是老师牵引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办法。
  庄公身为一名国君,面对强齐来犯,毫不畏惧,亲自挂帅带兵,他的勇敢无惧、率先垂范,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士兵们的参战热情,但只凭一腔热情未必能使抗战稳操胜券。国家危难,匹夫有责,能深谋远虑的曹刿于是主动请见庄公,他与庄公分析作战的条件是否具备,当获知庄公平日秉公办案时,他欣然首肯“可以一战”。
  战中庄公不顾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勇敢有余,沉着不够,如此急于求成势必招来全军覆没,于是曹刿当仁不让,主动用智用策,指挥大军或驻或进。战场上的庄公虽不解其意,但用人不疑,因为从战前有关备战的侃谈,他已深知曹刿乃一难得的人才,于是他让能将代替自我,一切听凭曹刿指挥,不从中碍事。虚怀若谷的庄公不解曹刿的用兵之道,战后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是曹刿详加分析。至此,庄公的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曹刿的熟稔军事,大智大慧,让我们释然长勺之战胜利的必然性。
  
  夏月中,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曹刿论战》教学的三个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