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01

[ 孙益杰 文选 ]   

作文教学八步骤初探

◇ 孙益杰

  古人云:“文无定法”。这一观点确实已成了大家的共识。既然“文无定法”,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没有章法可循了呢?当然不是。那么这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多年来,笔者潜心于这方面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条新思路,这就是:①激发热情②要求“三真”③强调理性④阅读感悟⑤实战训练⑥交流评议⑦练好“改”功⑧总结鼓舞。这一指导程序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可以迅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时实施这八个步骤的过程和体会。
  第一步:激发热情。老师每接手一个高一新班,常规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命题方式。面对老师出的题目,学生往往没话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对着一个空洞的题目,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像挤牙膏似的硬“挤”文章,使原本是一种需求的写作变成了一种苦差使。不仅如此,有时候出的题目还不好懂,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稍有不慎,还会跑题,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惨”状。针对这种情形,我的做法是减少命题方式,代之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在写日记时,我在内容上不提要求,在形式上不做限制,学生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从家中写到学校,从学校写到秋天的原野;也可以从女娲写到汉刘邦,从汉刘邦写到林黛玉。让学生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最终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同时,日记字数不限。作文课写周记,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如高一学生周记的最低字数要求就分为500、800等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最低标准。通过记日记、写周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写起来无拘无束,不仅张扬了个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写作热情。同时,写日记、周记磨练了学生的毅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还积累了材料,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二步:要求“三真”。通过写日记、周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了“三真”要求。即: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所谓“言志”,就是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抒发自己的情感。明代的李贽认为作品只要有“童心”,都可以成为至文,他解释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现代教育泰斗叶圣陶对作文的要求是“求诚”,就是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不说那些空洞的、浮游无着的话。无数事实也证明,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之所以至今备受推崇,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至今备受青睐,《陈情表》、《项脊轩志》等之所以千百年以后仍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们抒发的是真挚、深厚的情思。我除了向学生推荐多读学校图书室里的这类作品外,每年都赞助学生订阅《扬子晚报》,因为这份报纸上面有很多符合“三真”的时评和散文。学生在被“三真”文章感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三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也逐步做到了毫无保留,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第三步:强调理性。有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追求比较自觉的学生追求“三真”的时候,往往又走进了“另类”的怪圈,缺乏理性,带来泛社会批判倾向,故意拒绝高尚,贬抑道德,反叛主流,取笑美好;或者是对个人内心苦愁的过分关注;以及不知不觉间成为外来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潮流的奴隶,最后迷失的还是自己。写文章时“任意”发挥,妄图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这样的个性鲜明,似乎写的是真性情,但缺少理性。没有约束缺少理性的“天马行空”的写作,必然游离于作文主题之外,自然不符合高考写作的要求。所以,在追求“三真”之后,务必要强调“理性”。
  第四步:阅读感悟。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周记,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讲理性的习惯,往往需要半学期到一学期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要适时增加命题作文的训练。但在每次训练之前,都要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二是丰富积累,三是培养语感。同时印发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要求学生阅读感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题型的写作特点,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辅垫。
  第五步:实战训练。实施这一步骤,大体又可分这几步进行:首先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把阅读感悟到的对这类文章的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文体、题型的差别而异,对议论文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弄清着眼点,抓住所给材料或引文的“神”;②把握侧重点,确定最佳议论角度;③选准联系点,力求反映生活现实;对记叙性的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旨趣”。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实战训练阶段之所以需要老师写“下水”文,主要是老师通过“下水”尝试,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
  第六步:交流评议。作文初稿写成后,应及时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集体评议,由教师朗读习作或作者朗读作品,或大屏幕投影,全体学生边听边评,边看边评;二是小组评议,班级分成四至六个小组,每组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意图的优秀习作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篇,组内成员分别对这两篇作品“品头论足”,挖掘出优秀习作成功的原因,分析出失误习作典型性失误之所在。然后各小组协商推荐或组长指定一名同学对全班展示小组评议意见。
  第七步:练好“改”功。“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修改。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量轻质”的现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都是低水平重复,缺乏修改,不见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修改重作”这一环节。在经过交流评议后,每一个同学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然后进行自改,或同桌之间互改。每一次写作练习,必须在一改再改之后,再把自己满意的文章抄写进自己的作文辑里。真正练好了“改”功,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八步:总结鼓舞。作文训练的最后阶段,是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然后写心得笔记,力求形成有一定理性高度的经验总结,以便用于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为进一步鼓舞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辟关于这类文章写作专题研究的栏目,介绍写作经验,展览优秀习作,供同学们继续学习借鉴。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投寄给有关报刊杂志。
  文虽无定法,教需有章法。上述作文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就使作文教学有了章法可循,近年来,笔者按照这一章法进行作文教学,明显感觉到比过去教的轻松,并且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有了切实提高。当然,这一所谓“章法”并非多么完美,还需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孙益杰,教师,现居江苏丰县。

作文教学八步骤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