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04

[ 施建忠 文选 ]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 施建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这个巨人的双足。可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一.广大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片面指挥,在教师心目中,作文的地位跟阅读相差甚远。作文教学一直被看作是阅读教学的附庸,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作文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以至学生的作文写得少,周期长,刻板化、程式化;作文面不宽,内容与生活脱节,显示“零度情感”状态;作文能力不强,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语文这个学科巨人颇有跛足的危险。
  二.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用时比例偏小
  虽然国家课程计划中作文教学时数占全课时的2/5,但其他绝大多数的“边角”时间都被用在了语知教学上,甚至,这2/5的时间也常常被挪用。实际上真正用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不足1/5,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然而,随着语文考试改革力度加的大,主观性试题尤其是作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多接近总分值的一半(以2009年国内部分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为例:上海、福建等省总分150作文70分;湖南总分150分,作文75分,其中大作文60分,小作文15分;江苏总分160,作文70;全国成人高考语文考纲也规定作文占70分)。因此,作文教学跟阅读教学的这种时间分配的错位,必须得到纠正。
  三.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这种情况在中学显得犹为明显。传统的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评讲的四环节作文教学法,至今仍然是作文教学的主打方法。撇开其合理与否不谈,单就其具体环节的操作而言,就存在着诸多弊病。如作文命题的随意性,文体训练的片面性,作文批改的单向性,作文时空的限制性等,无不束缚着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四.作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于阅读教学的改革
  虽然近几年来,作文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大多局限于理论的研究,难免曲高和寡,难以进行实际操作。如近年来,有一种写作速成的炒作甚嚣尘上,“新概念”、“新思维”之类的作文风行校园,使得不少师生也因理解偏颇而误入歧途。把一些胡编乱造、艰深晦涩的另类作文奉若神明,从而放弃了作文教学的常规训练,置循序渐进的法则于不顾,而热衷于寻找作文的捷径。此外,在各种教研活动中,作文公开课也只是“偶尔露峥嵘”,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很难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再者,迄今为止,还较少有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同步作文教材,也使得语文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
  五.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正,也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作文评判一直是作文考查中的老大难工作。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评判标准的把握等直接影响着作文评判的公正性。好作文未必能得高分数、创新作文得不到认同、另类作文大行其道、拼凑作文得保险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针对作文教学所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有的狭隘的作文观,建立一种全新的“大作文”观念
  作文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考试中,就单题而论,作文题也是占分最多、影响面最大的试题。但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写作可以游离于听、说、读之外高高在上,没有了前面的基础,作文只能是空中楼阁“头重脚轻根底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为写作而写作,而忽视听、说、读的作用。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大作文”的观念,将作文置身于听、说、读的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中,培养其根基、汲取其营养。叶圣陶说过:“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应一把抓。”这话非常有见地,注意到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丰富作文教学课型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课型极其单调。一般多是“写”与“评”两条线周而复始,学生写作与老师讲评两大块机械循环。这就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甚至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不但能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而且其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手段。如写作方法指导课、写作实践课、作文互评课、佳作欣赏课、美文推荐课、课文阅读课、作文活动课等。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能力,更新和充实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可尝试的途径有:①组织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他们对作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学中做到作文与阅读并重,决不随便挪用和侵占作文教学时间。②加强作文教研,举办各种层次的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让教师接受指导、经受磨练。③与时俱进,结合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尽快转变作文教学、指导和评价观念。④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直接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
  四.改革作文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作文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即要由原来的侧重甑别转向侧重发展。我们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性。即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避免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阶段性结果。②平等性。即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应使用统一的评价尺度。不因学生成绩差异、不因题材、体裁的不同、不因表达方式、方法的差异等而作出有失公正的评判。③情感性。即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评语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不成熟或不周密,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含有创新性的意蕴,尤应珍视,摒弃求全责备。尤其对差生的作文,教师更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其中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个闪光点。④过程性。即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最后的成功表示肯定,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方面。即使最后结果是失败的,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
  
  施建忠,江苏白蒲高级中学教师。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