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课本《语文》第一册),我便安排学生听一听这篇演讲词的朗读,希望学生能感受一下什么是演讲。朗读带是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年发行的,应该说,朗读者都是专家,他们的朗读是不会出现什么错误的。事先,我只是听了一遍,并没有对照课文逐字逐句地听,觉得朗读得非常好,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可是,当我在课堂上放响录音带后,随着朗读者清脆悦耳的声音的推进,我却发现,朗读带中的文字竟然有好几处与课文文字不符。同学们也似乎听出来了,有的还张大了嘴巴。好在这几处文字并无大碍,不一会儿也就听完了。听完之后,同学们非常激动,就像真的在听演讲一般。
“读得太好了!”正当我准备要求同学们做相关练习的时候,却见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不过我不明白,这朗读带的文字有几处跟课本上的文字为什么不一样呢?”
“是呀。”又有好些同学也跟着提出了问题。
这有些出于意外的提问让我愣了一下。由于事先准备得不充分,我只好一边暗自想着对策,一边对学生说道:“我也听出来了,的确有几处与课文的文字不同。这说明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仔细。为了准确起见,大家还是再听一遍,看看究竟有哪几处不一样。”同学们都说同意。于是我叫一位同学把录音带倒过来,然后再放给大家听。
老实说,第一遍听完,我对那几处不相符的地方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大多都是说法不同而已。但我转念一想,何不就这个机会来让同学们做一次语言比较的探讨呢?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平静了下来。
“好吧,下节课我找老师换一下,继续上一节语文课。”等同学们听完了,我说道,“下节课,我们先把那不相同的几处找出来。”
上第二节课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些不相同的地方都说了出来,一共有九处。
“现在,大家先讨论一下,看看这几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用的词语不同。比如课本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中的“蜷缩”,朗读带却读成了“萎缩”;课本上“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中的“公之于众”,朗读带却读成了“公诸于众”;课本上“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中的“不能自拔”,朗读带却读成了“不可自拔”;课本上“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现在和未来”中的“现在和未来”,朗读带却读成了“在此时此刻”。第二类,虽然意思基本一样,但语序却发生了变化。比如课本中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朗读带却变成了“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课本中的“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朗读带却变成了“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不可剥夺的权利”,课本中的“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朗读带却变成了“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课本中的“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的迫害和打击”,朗读带却变成了“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第三类,朗读带增加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比如课本中的“我梦想有一天……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朗读带却变成了“我梦想有一天……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们明确了这些不同,”我对大家说,“现在就来作一些探讨。这里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白的,这篇文章是翻译过来的,既然是翻译,有些细小的不同完全正常。但是我们可以作一些比较,看看哪一种翻译更好。”停了停,我接着说,“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第一类,看看这些用词,究竟哪些词用得更好?”
“第一处的‘蜷缩’与‘萎缩’,我认为课本中的‘蜷缩’用得好。”还是那位女生站起来说道,“我认真比较了词典对这两个词语的注解,结合语言环境来看,此处应该用‘蜷缩’,而不应该用‘萎缩’。”接着她还具体进行了分析。
“同学们都查查词典,看是不是这样?”
同学们经过查词典,大家都一致同意。
“第二处有谁知道吗?”我问。同学们都摇头不语。“我想,这个问题只有我来讲了。”接着,我从“诸”的兼词用法开始讲起,说明课文中的文字才是对的,而不能读成“公诸于众”,因为用“诸”,“于”就重复了。
“‘不能自拔’与‘不可自拔’有没有什么不同?”我问。
“没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我说道,“‘能’和‘可’意思一样。那么‘现在和未来’与‘在此时此刻’呢?”
“不同。”大家又是异口同声。
“为什么?”我紧接着问。
一位男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说道:“‘此时此刻’只能表明‘现在’而不能表明‘未来’,所以二者是不同的。”
“原文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大多数同学摇头,表示他们不知道。
“我知道。”这时另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说道,“课文后面有一道习题,出示了后一部分原文,要求我们与译文进行比较的。其中的‘today and tomorrow’就是现在和未来的意思,而朗读带中的‘在此时此刻’只表明了‘today’,却没有把‘tomorrow’的意思表现出来。”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错。”我说,“我们读书就是要像这位同学一样,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料,一方面要认真思考。比如说,课文后面的练习,这位同学就注意到了。”停了停,我接着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第二类情况。语序主要是看强调的重心,语序不同,强调的重心就有所不同。至于朗读带增加的内容,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一找原文,然后再去思考。不管原文中有没有相关的内容,那是译者的理解问题,只要翻译得恰当就行。现在,大家可以任意选取第二类中的一个讨论一下,作一番比较,看看哪一种翻译更恰当。”
课堂上一下子又变得热闹起来。
学生们讨论时,我便有意识地在走道上转悠,主要是想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同学们的讨论还挺认真的,一个个讲道理,分析得有理有据。
不知不觉中,马上就要下课了。我只好让同学们停止了讨论,请他们自己总结一下这堂课的感受。
“老师,我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的。”班长站起来说道,“第一,通过今天的分析讨论,我们明白了语言准确的重要性;第二,我觉得语文还是很有意思的,有的话可以这样说,有的话可以那样说。”
班长刚坐下,另一位男生马上站起来说道:“发现问题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的确太重要了。发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去思考着解决这些问题。不管解决得好不好,但至少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说得很好,”我说,“大家今后阅读书籍就要这样,多用疑问的眼光去读,我们就会发现书中的很多美的东西。”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用掌声将我送出了教室。
严祖光,教师,现居湖北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