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议论文教学,尤其学术论文教学,最好把握:观点明明白白,教,学生也懂,不教,学生也懂;条理清清楚楚,无交错纵横,无明暗映衬,教者哪有难梳理的?学者哪有难触摸的?至于语言风格鉴赏,在议论文教学中又不是重点了。备课?小菜一碟!讲课?浓茶一杯!就这么随便。
可是,出着有意呀,接着有心吗?
就以几次教学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为例,谈几句关于备课上课的心灵震撼吧。
第一次教《人生的境界》,嘿,有教头,可谓“天花乱坠”,不亦乐乎!下课铃响了,兴味还没尽呢!互动?哪有时间!第二次教,嗨,入轨了,抄起家伙就“上场”,一讲完下课铃即响。过瘾!第三次教,哦,成精啦,甩掉家伙就“开坛”,一打住就只剩3分钟了,且互动一下吧。其实哪能互动呢?学生还愣在刚才那傻听的状态。第四次教,哎,还有啥嚼头呢?于是就以“自主研读”支开。如蚕餐桑,学生竟真的渐入佳境了。而我呢,开头可悠着了,后来可噎着了。
这连堂两节课下来,回到办公室,我心情沉甸甸的,刚才悠然劲早消失殆尽了,先前一谈哲学,心情明朗、轻松、豁达,现在可羞涩了。想当年谈得天花乱坠的时候,竟然还有学生嫌老师罗嗦,更甚者早早入了梦乡,管老师你自得其乐吧。现在倒好,你不讲了,学生可偏要“找茬”让你讲,猝不及防了吧。
还是课堂回放吧,看学生质疑片段。
一位女生站起来,尽管壮了胆却掩饰不了羞容,说:“农村早婚早育者、超生超育者,虽不普遍却也不少,老师您说他们属于自然境界呢,还是功利境界呢?”
同学们都笑了,随即窃窃私议起来。
我突兀了,心里一沉,该怎么回答呢?眉头一皱,还是把这球踢回去吧。
“问题提得非常好,本来我是想把类似问题留作课后作业的,现在提得这么合时,那我们就当堂讨论吧。”我说。
同学们讨论去了,还真带劲儿呢,可我才开始备课呀!但是,此情此境,能备出什么结果呢?
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了,有说“准自然境界”的,有说“准功利境界”的,有说“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功利,却绝对上不了第三第四层次”的,有说“有的是被迫早婚早育或超生超育,而有的正相反,是主动的,不能一概而言……”的。
同学们似乎都觉得颇有成就感,代表发言时不少人笑眯眯的慢镜头点头。
“老师,您的看法呢?”一位男生又问。
“我的看法得写成论文,等着定稿发表吧,现在就以小组代表的意见为参考吧,不同意的也可保留自己的意见。”我就这样徒手闪过一剑,心有些发虚,发毛……
“老师,您到达哪一层人生境界了呢?”又一位女生提问了,一个猛球踢了过来,是躲,还是接?
老实说,我心里还真没谱呢!于是说:“这就是你们的作业,你们测量一下吧,老师追求到了哪一层人生境界?请把答案及分析根据写到笔记本,呆会我公布答案,看谁准,谁了解老师,看有多少人准,有多少人了解老师,‘知师莫如生’嘛!”
这一搪塞,学生真给蒙过去了。明箭我可躲过去了,外伤幸免,可内伤难免哪!我怎么能圆满回答学生呢?我真没把课备好呢!就违心一点吧。
“公布答案罗,……”我宣布。
“哇——错了,错了。”同学们纷纷说,错声一片。
“不对呀,只有四种人生境界,您怎么是两层半呢?”一生不服气正嘀咕。
“莫非是二百五?”一位俏皮的学生终于逮住机会发言了。
同学们都哄的笑了起来,脸上都很灿烂。
“小组代表不是有准自然境界、准功利境界等说法吗?”我接了一着。
“正是正是。”一位老实的男生说,“看似二百五,谁知大智若愚还真出现了。”
“能自圆其说吗?”那位俏皮学生又来试探,甚是“可恶”。
“老师早就过了两层,正在冲刺第三层,将来可能还会冲刺第四层呢!”还是学习委员帮我打圆场打得好。
“哦——哦——哦——”似乎明白了什么,同学们一片“哦——”声。
“老师是说,客观上还搁在第二层次,可主观上都入了第三层次,折中地说不就是两层半么?”我不得不敷衍了。
“这又是哲学了,怎么就这么巧?”语文科代表说,好象茅塞顿开了。
“无巧不成书嘛。”一位讨论小组长抢过来补了这么一句。
课就这么草草收场了。不回顾,还不觉得脸红,一回顾,心跳呀,这样的课堂……今后,备课也好,上课也好,还能这样随便吗?
邓福喜,教师,现居广西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