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享受课堂。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会学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巧设导入 激趣陶醉
导入,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快乐大本营》,还是《非常6+1》,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试想我们的课堂,有令人新奇的激趣导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拨动心弦的设疑悬念,再配以丰富变化的表情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学生的潜在情感就会被激活,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快乐。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课时,首先播放影碟,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再播放《松花江上》的曲子,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师配合音乐泛读课文,语言或深沉,或悲壮,或激昂,或明快,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随文而变,或重复,或停顿,或加重,或延缓,加上教师本身的表情,体态,动作的变化,时时感染着学生,扣动学生的心弦,使之身临其境。教师将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聆听到心脏的跳动、热血的沸腾和那充溢在字里行间里的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与作者的情感同爱憎、同褒贬,产生共鸣效应,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乐”上语文。有些课文,语感较强,情节生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字词句篇,学生学习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效果也不见佳。教师应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通过多媒体录像音乐或其他方式渲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精心设计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故事或情景表演,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和情感共鸣,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孔乙己》,还有《羚羊木雕》《童趣》等语感较强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孙壮和鲁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他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成“立体”,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三.竞争激趣 展示个性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星光大道》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到学期结束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学困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侃足球,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巴西谈到西班牙,从马拉多纳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各种形式的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余音绕梁 回味无穷
如果说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结课就是散文的高潮,当为精彩之笔;它既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总结,又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很注重每节课的结尾5分钟。常常采用如下方式:
(1)回顾式。学习完了一节课文,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所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个体系有了清楚的了解,从而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启示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名篇,给读者许多深刻的启示。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学生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受,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如我在教授《伤仲永》时,问学生从本文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阐述不同的观点。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又一高潮。
(3)设疑式。一些经典名作往往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其深意远非一节课能够完全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依据课文,设置疑点,启发思维,大胆想象,掘出深意。我教授《狼》这篇课文,结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假如顾野没有麦场,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你又将如何设计情节呢?学生经这一问,投入极大的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我借此让学生课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4)续写式。有些文章看似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仔细一想,却发现故事的后面还有故事。我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临下课时问:游行大典完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仿写成文。学生们在课下精思成文,妙章迭出。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我深信,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现代科技不断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活跃,语文课会真正地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母语课。我努力把握住激趣课堂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让欢乐永远伴着语文课堂轻轻飘荡。
吴修建,教师,现居江苏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