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4]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6]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7]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8]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9]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0]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1]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12]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3]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4]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5]
一.关于诗的语义解析
1、春江潮水二句:写明月初升时的景象。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水边望去,就象从浪潮中涌出一样,因此这样说。海:指宽阔的江面。《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月盛而潮涛大。”“月共潮生”一语源于此。
2、滟滟:动荡闪光的样子。
3、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郊外地方叫甸。霰:小冰粒,俗称雪珠子,这里用来形容洁白月光照映下的花朵。
4、汀:水边平地;沙滩。
5、皎:洁白明亮。
6、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浏水中。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水边。浦:①水边,岸边;②小河流入江海的入口处。
7、扁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扁舟:小船;明月楼:指月夜楼中的思妇;一说指思妇的闺楼。
8、可怜句: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可怜:①可爱;②值得同情。徘徊:指月影移动。
9、玉户二句:卷不去,拂还来,意指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心头,无法排遣;一说,指月光不肯离去。玉户:洁白如玉的门。捣衣砧:捣衣石。
10、月华:月光。
11、鸿雁二句:上句仰望长空,下句俯视江面,都是写夜景寂寞,望月怀人的心情。说“鸿雁”,说“鱼”,取鱼雁传书之意;“龙”是因“鱼”连类提及。一说,“鸿雁”句,写月光下一片无边的世界,这时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鱼龙”句,写水被月光照得透明,可以看见水底鱼龙泛起的波纹。
12、“昨夜”句:闲,清闲,幽静;大貌。潭(xun),水边。此句写思妇梦见落花,有美人迟暮之感。
13、江潭句:潭,读xun,水边。《汉书·扬雄传上》:“因江潭而往记兮。”颜师古注:“因江水之边而投书以往吊也。”
14、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一说,古代碣石山,在渤海边上,六朝时已没入渤海中。潇湘:本是二水名,潇水,源出湖南蓝山县九嶷山;湘水,源出广西灵川县海阳山。二水在零陵县合流,称为潇湘,北入洞庭湖。这里以“碣石”指北,“潇湘”指南。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15、落月句:摇情,指缭乱不宁的情绪。激动、思念、惆怅、伤感等缭乱不宁的情感、思绪,伴随着落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
二.作者与作品解析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是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的一位诗人。在唐中宗神龙(705—706)年间,与包融、贺知章、万齐融、贺朝、邢巨等人,“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据《旧唐书》卷190中)。开元(713—741)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据《唐诗纪事》)。其诗歌作品大多散失,《全唐诗》仅录存有他的两首诗,即《春江花月夜》和《代签闺梦还》。
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记载,《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旧题。据其引《唐书·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曲,都是陈后主(陈叔宝,583—589年在位)创制。其时,陈后主常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作诗。太常令(掌祭祀礼乐的官员)何胥,因为善于歌唱,就选择其中特别艳丽的诗作为《春江花月夜》等曲的歌词。不过,据《乐府诗集》卷四十七的记载,张若虚之前的《春江花月夜》诗,集中只收录了隋炀帝、诸葛颖及唐代张子容的诗,没有收录陈后主的同题诗。这些《春江花月夜》同题诗,都是四到十二句的五言诗,其词雅致,谈不上艳丽。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采用有汉魏风格的乐府七言歌行体来抒写华美的意象、感伤的情怀、哲理性的沉思,洗却了自梁陈到初唐的宫体诗的香艳脂粉气,而呈现出朴素、直率的盛唐诗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开始于梁陈,发展于隋至初唐的宫体诗模式向盛唐诗模式转换的完成。从而,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三.意象与意境分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从月升写到月落,由明月初升、月到中天、月夜抒怀、夜月西沉几组情景组成。全诗呈现出由主题、描写式展开和反应三部分构成的三部式结构模式。
诗的首部,呈示部,用十个诗句描绘明月初升到月到中天的景象,呈示:“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开头用四个诗句描绘明月初升的景象。“春江潮水连海平”写出春潮的浩荡广袤。“海上明月共潮生”赋予潮与明月以生命,极写出明月初升时生动、壮丽的景象。“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更进一步描绘出月上东山,照遍春江、照遍原野、水波荡漾、银光闪闪的华美景象。就这样,诗人将明月初升、普照大地的庄严华美、宁静肃穆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春江夜月的美。
接下来,用六个诗句描绘月到中天的景象。江水在开满鲜花的芬芳的原野上曲折地流淌,明月的光辉照映在原野的花丛、林海,一片晶莹闪烁。明月的光华充盈天地间,使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纯净,如此明媚,使人无法辨别哪是皎洁的月华,哪是白色的沙滩,哪是迷朦的夜雾。总之,春江、春水、春月、春花是那样地纯净、美好,让人痴迷,叫人沉醉。
至此,“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得以展现。
诗的第二部,展开部,用二十个诗句,其中大多数为描写性对偶句式,描述夜月下,“我”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进一步描写、阐释、展开主题。
时光流逝,月挂中天。明媚皎洁的月光倾泻千里春江、万里夜空。江天之间一片光华,纯净迷人。面对这迷人的月色,面对这美好的夜晚,面对这无边的春江潮水,面对这芬芳、晶莹的原野,“我”不能不思索,“我”不能不追问,是到这江边欣赏这无边美好的月色的?这春江皎洁的月光是哪一年开始照临这美好的人间的?人类世世代代不断地繁衍、生息,无穷无尽!这春江的夜月年年都是这样照映大地,放出光华!“我”伫立江边,“我”徘徊江畔,“我”仰望明月。“我”不知道这春江的明月这样固执地、孤独地普照大地,是不是在等待什么人!浩荡的长江送走着滔滔的流水,一片片白云在天空悠悠飘过。“我”处身于这遥远、荒僻的江边,心中涌起不尽的惆怅与感伤。在今夜的月光下,江面上谁家的游子驾一叶扁舟飘荡?谁家的亲人伫立在那窗前想望?可爱的月光在她的闺房前徘徊,应该是照映在她的梳妆台上吧。皎洁的月光照在她的门帘上,卷都卷不去,照在她的捣衣石上,拂去了又回来。这月色是那样的使人眷恋,让人不舍。在这美好的时刻,那楼上的女人也许在感伤、叹息,月色是这样的美好,让人恋恋不舍,但是,她与她所思念的人却只能望月相思,无法相聚,倾诉心声。她是多么地希望能够随着这明媚的月光的照临,去到她思念的人的身边。可是,即使善飞的大雁也无法随着月光飞临到她思念的人身边,即使是善于潜行飞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微微的波浪,无法到达她思念的人身边。也许,她又回想起了昨夜的梦,水边的花朵已经零落。伤心呀,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可是,她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家,回到她的身边。
这一部,描述“我”对皓月的感叹,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伤怀,描述游子的飘泊,思妇的怀人及其因美好的春光将逝、美丽的青春不再而生的愁绪,使首部呈示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引申、阐释、发展。
诗的第三部、结束部,用六个诗句描绘夜月西沉、愁绪弥漫的情景,表现对第一、二部呈示、展现、阐释的主题的反应,结束全诗。
明月隐入漫天的浓重的迷朦的夜雾里,月光下的一切景致也渐渐隐去。游子思妇,天各一方,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在这美好的月夜归来!也不知有多少人会将满腔的思念、惆怅、伤心随同这残月的余辉洒落在这浩荡的春江里,洒落在百花盛开的春天的原野里!
四.诗的象征与意蕴
诗歌作品的象征意蕴是诗歌作品的最深层面,是诗歌意象、意境所含有的象征意味,是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超意象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它是作品的最高旨趣和精神价值。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首先描绘出春潮浩荡、春月普照、芳华满地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将大自然的庄严华美、宁静肃穆、深沉寥廓、神秘崇高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现出春江花月夜景象的静穆的伟大。接着诗人抒写出对华美与崇高的美的景象的敬畏与浩叹、思索与追问,表达出诗人深邃邈远的宇宙意识和因此而产生的惆怅与伤感。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人类爱情的美好。春江春月春花,流水滔滔、岁月悠悠、光华灿烂。青春美丽而短暂,生命美好而有限。永恒的江山,无边的风月,执着而多情的人们,这一切,使我们激动、欢悦、感叹、感伤。正如沈从文所说“美丽使人忧愁,不过还受用”。
《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是华美的,意境是邈远的,情感是深挚的,情调是感伤的,哲理是深邃的。因而,使这一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诗歌作品的经典。
参考书目:
1、[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第二册),中华书局版。
2、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五代诗歌选》(上编·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北京第1版。
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4、[美]宇文所安著 贾晋华译《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北京第1版。
5、[美]宇文所安著 贾晋华译《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北京第1版。
6、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6月北京新1版。
黄真来,湖南绥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