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13

[ 李吉瑜 文选 ]   

从《集结号》看战争影视的发展

◇ 李吉瑜

  近年来的中国影视发展中,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大量出现。有的是重新翻拍过去的经典作品,有的是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无论怎样,大量的影视作品都体现出了与以往的战争题材作品明显的不同之处。影片均改变了以往宏大的叙事风格,强化了某些以往处于边缘位置的观念,如人性的观念,人作为人而不是战争机器的价值等;同时又弱化或消解了某些人们对于战争原有的概念,如战争本来的意义等。
  从《历史的天空》到《亮剑》,从《狼毒花》到《大刀》,影片中作为人的意义的体现都强过了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意义。《集结号》作为一部新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同类型作品的代表。影片的导演冯小刚的创作初衷是将其作为自己向所谓正统意义作品回归的一个转型影片,但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作为战争题材的影片,它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渗透出了太多后现代因素而反叛正统观念的意味,解构着战争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战争,作为一种手段,它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取得胜利。而《集结号》却以一场惨裂的失败作为影片的开端,并使整部影片都陷入这种失败的氛围。战争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出现,原有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的那种胜利的呼喊,以及对胜利的期待全部被弱化甚至消失。
  在“现代”那种强调意义的模式中,战争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胜利,突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突出“胜利”带来的快感。对于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等,都被刻意的抹杀。“现代”追求的是一种终极意义和价值。相反,“后现代”就是要一一解构这些所谓的意义。在影片中,所选择的是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那么与抗日战争的背景相比,首先在战争时代背景的构建中就已经弱化了“敌”与“我”的概念。同是中国人,只是政见不合的基础上,那种战争给人带来的动力和意义远远小于一场民族战争。在这一基础之上,影片还将战争浓缩在了一场四十八个人御敌的战役之中,将宏观的战争历史切割到点来进行观察。正如海登怀特所说的那样,“历史不是大写的单数的,而是小写的复数的……历史观应该表述为历史的切片。认为新历史观应该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偶然事件、异样的事物,卑微或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诸多方面特殊兴趣”。《集结号》正是如此,选择了一场空前规模战争中的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点来展现战争的一个侧面。这个小小的战场没有胜利,甚至是刻意地去压制胜利的快感。就战争本身而言,以失败而告终,从此被历史掩埋。那么,战争原有的对胜利追求的意义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轻易地消解了。影片几乎从头到尾对胜利两个字没有任何一丝的表述,那么“胜利”这个对战争而言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意义,在《集结号》中被消解掉了。
  而评价一场战争,在人们的旧有的观念中除了“胜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正义”。一场战争的正义与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价值。而在《集结号》中,它更多体现出的是一场战争的残酷、无情,而无关“正义”与否,或者说无法判断。在旧窑场的那场战争,如果非要给它加上一个标签的话,可以勉强地认为我军是正义的,国民党反动派是非正义的。那么我军的大部队全部撤退,故意留下几乎是必死无疑的四十八个战士孤军奋战,这种行为的正义与非正义似乎就不那好判断了。影片模糊了以往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标准,只是将事实展现出来而不加评论。正义也好,非正义也好,都不是影片所要关注的东西,从而在战争中消解了“正义”的意义和价值。
  “后现代主义是一头蚕食现代精神价值的怪兽,它用颠覆、抹煞和语言游戏等激进的方式,对所有神圣的价值秩序进行了无情的打击,从而抵达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的临界点。这样,以反命名、反建构为特征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零散化等后现代瓦解策略就大量增殖,使在场的确定意义根本缺席,历史意义、深度性、主体性等也受到彻底的驱逐”(孙绍振《“后现代”之后》)。《集结号》正是如此,影片的每个环节似乎都是中心,或都说没有以往影片中“高潮”的概念。以其为代表的一批影片以战争为题材,却弱化消解了战争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敌我”、“胜利”、“正义”。以战争为题材却消解了战争的意义,体现出了后现代解构的特征性。
  
  李吉瑜,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教师。

从《集结号》看战争影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