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63

[ 夏卫东 文选 ]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 夏卫东

  挖掘古诗文中教学的魅力点,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感悟古诗文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古诗文,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诗文中常常蕴含着古代先贤们报国献身的崇高理想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对于中学生有着直接的陶冶、感染作用。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强化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过零丁洋》等诗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报国、百折不挠、誓死不降的“浩然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精神,读后定能激起学生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振兴中华的宏愿。又如诗文中蕴含的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等思想感情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挖掘教学中的这些魅力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古诗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富。挖掘古诗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陈涉世家》一文,陈涉在文首的叹息,在“度以失期”后对秦朝当下面临的困境的分析,以及发动起义时一番慷慨陈辞,都表现出陈胜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和卓越的领导才干。文章不仅从正面极力刻画陈胜的光辉形象,同时不忘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三个令今人看起来影响陈涉这个人物形象的细节:“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三个细节,特别是二三两个事情,树立了陈胜在群众中的领袖地位,造成了“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况,把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领导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同时,开展音像范读,分组朗诵比赛,分段分句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把生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的文章读得回肠荡气。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让学生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感悟古诗文散发的无穷魅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迁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写作方法,把古诗文学习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遐想古诗文遣词的空白,激发古诗文的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古诗文浓缩精练,展开古诗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古诗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古诗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让简短单调的古诗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古诗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例如,上《桃花源记》这一课,有很多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限想象。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氛: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营造了一种平和、宁静、淡远的氛围,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人人精神焕发,个个怡然自得。再如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一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像这“一一”之中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多少兴旺盛衰、沉浮成败。
  四.感受古诗文中蕴藏的哲理,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事实上,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这些启示人生哲理的明显的大道理外,还有一些隐含的处世哲理,这也是我们努力探寻的教学魅力点。《醉翁亭记》一文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同学们都能概括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但是,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真实内涵。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因此他能与民同乐。他乐的另一方面更是滁州政通人和对保守派和朝廷贬谪自己最好的回击。因为当时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而无动于衷。这也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我们总要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与困难、痛苦、不幸、排挤做坚决的斗争,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古文中传记文学包含不少人生哲理、处世哲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引申,并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古文智慧光芒,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诗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古诗文,才能学好它。
  五.品味古诗文精当的语言,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古诗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表现力强,如何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成为学好古诗文的关键。根据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诗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词组法来推断词义。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书写”。如“丹书帛曰”中的“书”是动词“书写”的意思。据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依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与之相对应的成语是“殚精竭虑”,其中“殚”“竭”的意思是“尽”。根据词语在古诗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依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比如:“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句中“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句中“以”是“来”的意思,因此“遗”只能是“赠送”的意思。“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一句中“遗”只能翻译成“遗留”的意思。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告诉学生常见的古诗文句子的翻译方法,推断古诗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等等,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弱化学习古诗文的恐惧感,减轻学习古诗文的负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文的乐趣,达到最终提高古诗文教学成效的目的。
  
  夏卫东,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