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孟子的这次说理及时的找准了说理的切入点。《寡人之于国也》开头,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尽心”这里是梁惠王说他一方面具有上进心,另一方面在治国上也付诸了一定行动;“民不加多”是说他的国家并没有因为他的付出而变强。凭借自己的努力怎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这是梁惠王心中的疑问,但这也是古时诸多有志统治者心中的疑问,梁惠王在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代言人的作用,他的这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巧于说理的孟子在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及时把握住说理的切入点,从而让自己的说理既针对梁惠王,又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的这次说理在注重通俗和启发的同时,还注重激发听者的兴趣,讲究含蓄。文章第二段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分析原因进行回答,而是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展开说理,让梁惠王自己作了回答。
梁惠王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主要依靠武力解决。梁惠王就是这个时期一个有上进心的诸侯,他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齐宣王有着一样的心思——羡慕齐桓依靠武力建立的霸业。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场就创作了与战争有关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并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引入。因为孟子讲的是梁惠王关心的武力,这极大的引发了梁惠王的兴趣,让梁惠王侧耳以听。
孟子在讲完“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后引出了一个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在听故事时不自觉的就已经进了孟子的圈套,他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回答了问题:“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文章由于以说理为主,自然也就没有描写梁惠王回答完问题后的一脸茫然,但是可以想象,梁惠王回答完问题后肯定会产生疑问,孟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有什么言外之意?“五十步”说的是我吗?五十步和一百步仅仅存在逃得快与慢的区别,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孟子凭借故事中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启发梁惠王明白了另一个难懂的道理,他的用心和其他诸侯王是一样的,没有真正为百姓着想,他仅仅就做了一些救助灾民的事情,从而不可能实现“民加多”的奢望。
然而,孟子用这个故事只是让梁惠王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用心”,让他明白了他的“用心”是不可能让他的百姓加多的。这个结果中并没有“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原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讲故事前轻描淡写地提及的一句话:“王好战。”孟子虽然反对战争,但是这次针对梁惠王他并没有直接尖锐地说出这个结论,显得比较含蓄,他只是在下文提及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中给了暗示,好战必然违农时,必然让百姓无谷可食,好战才是“民不加多”的本质原因。
另外,孟子的这次说理使他推行的仁政变得明确化。孟子使他推行的仁政变得明确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将仁政分步骤进行;二、让仁政变成具体的措施;三、展示仁政蓝图。“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是施行仁政的第一步,实行休养生息,达到百姓与统治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解决温饱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这是施行仁政的第二步,在休养生息中让百姓吃好并且穿好,让百姓变得富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这是施行仁政的第三步,通过教育让百姓为富而仁,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发展。在五、六两段中,由于孟子让仁政变成了具体行为,指出了仁政的现实好处,并且可以由低到高逐步实现,这样他的说理就使统治者尝试着去施行仁政变为了可能。
罗辉,戢运辉,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