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55

  

衡阳文化软实力提升之方略

◇ 万灵辉 李 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因此,大力实施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对于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衡阳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国家间、城市间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是亟待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提升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以强迫或收买手段而达到效果、目的的能力[2]。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是一种生产力、创造力,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趋势,使经济增长中的文化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地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个城市,看其发达程度,不光看经济实力、城市设施、生态环境,还要看市民总体素质和人才拥有情况。从长远看,人才更是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在市民素质这个“塔基”上形成的人才队伍这一“塔尖”,是决定性的竞争力,是创新的源泉,是城市软实力的根本[3]。一个城市,如果文化软实力过“软”,肯定是缺乏竞争力的。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力,其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需要长时间才能起到效果。对个人而言,它通过文化教育,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的品德内置于心,并通过实践将社会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荣辱观等,为自己的行为指引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优秀的文明成果能增强城市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
  文化软实力也是生产力。当前,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文化紧密相连。可以说,城市间的竞争,主要以文化软实力为主,是建立在文化软实力基础之上的各方面的竞争。在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更能吸引外资,引进人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文化软实力基础上的精神文明的保驾护航,仅有物质文明,那是不完整、不完善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会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4]。
  (二)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凝聚力
  城市发展的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增强凝聚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凝聚力,势必分崩离析,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批判地继承自身的文化传统,“古为今用”,不断创新、提炼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潮流的先进城市文化,才能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创造力才能彰显。
  (三)对城市品位提高具有向心力
  一个地方没有文化就没有品位,城市的品位是什么?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固然是一座城市繁华的象征和标志,但不全然。城市的品位是由诸多元素所组成的,诸如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绿地面积、美化亮化、市民素质等等。通过城市品位的提升,使市民产生对城市目标、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城市一员的使命感,并为之共同遵守和奉行,通过这些共同的价值观、精神和信念,能把市民凝聚成一个有机体,共同为城市目标的实现协力拼搏,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一个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文化有高度认同感的市民群体,由始至终都会心向城市,心忧城市,心念城市。
  三.衡阳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衡阳人赖以自豪的衡阳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988年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尤其厚重。
  (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衡阳位于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名“衡阳”。而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称“雁城”。该地在战国时期即为楚国的重要城镇,西汉初始建城池,三国孙吴时首次出现以“衡阳郡”命名的行政建制。千百年来,衡阳保持着建城之初基本的城市骨架,一些街名、地名更是渊源流长,沿用至今,比如衡阳人民耳熟能详的黄茶(巢)岭、演武坪、柴埠门、天马山、仙姬巷、草桥等。衡阳扼两广,锁荆吴,临近粤港,历称“南北要冲、两广咽喉”,地理优势明显,同时又是风景秀美之地,自古有“寰中佳丽”之美誉,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现有民居古建筑236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另有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点98处。
  (二)文化重镇名人辈出
  衡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化积淀厚重。几千年来,南岳衡山峙立其中,石鼓、回雁诸峰并列,湘、蒸、耒三水激荡于此,扬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于斯,历代衡阳先民辛勤劳作,四海英雄豪杰风云际会,八方文化大家慕名而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衡阳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建筑文化等;这里培育和走出了蔡伦、王船山、曾国藩、彭玉麟、洛夫、琼瑶等众多历史名人、文化精英。衡阳被尊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迄今仍是全省先进、全国闻名的文化重地。现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项(目前另有3项被推荐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10项。
  (三)革命之地、英雄之城
  衡阳是一座可歌可泣、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单是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不胜枚举。建党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李达、何叔衡、邓中夏、恽代英、李立三等多次来衡阳从事革命活动;成立于五四时期的湘南学联是中共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湘南地区革命运动的中心,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学生运动纪念馆,2002年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在衡阳建立了中共湘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小组;大革命战争中衡阳是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交战的最前沿阵地;土地革命时期的湘南暴动,走出了共和国元帅之一罗荣桓;抗日战争后期的衡阳保卫战蜚声中外,为衡阳人民赢得了全国唯一“抗战纪念城”的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期间发生于此的衡宝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向中南进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为尔后人民解放军进军广西全歼白崇禧集团和进军大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工业基地、国防要津
  建国初期,中央12家核工业集群单位率先落户衡阳,以及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铸就了衡阳当年工业的辉煌,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衡阳市的工业总产值占湖南省的28%,当时是湖南省名副其实的工业领头雁。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衡阳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面临着工业转型,重振雄风的难得机遇。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那些为工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厂矿企业的厂房、机器等,是新中国工业发展过程的典型见证,不失为生动的历史文化资源。衡阳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铀的重要产地,为新中国的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南华大学组成部分的原中南工学院和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学者、专家们是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幕后英雄。那么,这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场所也必定是“两弹一星”的特殊见证者。
  四.衡阳提升文化软实力之策略
  衡阳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的核心,就是申报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颁布、2007年修订)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颁布实施)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以下条件:(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五)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其中湖南省3座,分别为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洪江黔城古城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全国掀起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兰州、深圳、东莞、中山、九江、泰安、嘉兴、绩溪、南通、江阴、宜兴等众多城市正在申报之中。申报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业已成为各城市文化竞争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衡阳历史文化厚重,地域文化丰富多姿。建设城市文化大厦,塑造城市灵魂是每一位衡阳市民的职责,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每一个市民提高理论认识,结合衡阳实际,因地制宜,让文化由虚变实,由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那么,究竟如何提炼既富时代感,又符合衡阳特色的城市文化?我们认为,应该且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文化创新促文化活力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发展当然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核心文化理念的提炼、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原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丰富衡阳的城市精神——抗战精神。衡阳要不落伍并始终走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就要坚持文化的自觉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新时期抗战精神是衡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内在动力。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不仅需要拼搏、奉献、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气开放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敢于创新、团结统一的精神。
  同时,注意社会各层次、各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引导市民调整消费结构;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积极、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培养市民文明意识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二)以校园文化辐射社会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并受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它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及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还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引导作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往往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5]。
  (三)以特色旅游品牌激活文化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衡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充分发挥名人、名山、名城优势,挖掘“雁城·寿岳”旅游潜力,丰富“生态福地、文化重地、宗教圣地”的旅游内涵,强化品牌效应,拓展精品线路[6],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耒阳温泉、常宁印山、天堂山、衡阳县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等都为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充分借助电视、广播、网络、文学等媒体平台进行系列文化宣传,同时传播城市形象,不断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四)以硬件建设促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人点,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建设衡阳大剧院、衡阳图书馆、衡阳市文化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宣传搭建平台,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引起市民的广泛共鸣,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立足衡阳的历史与现实,继续发掘湘江沿岸风光带这一衡阳历史文化主脉中有代表性的、特色明显的历史文化资源,再加上周边的典型资源,使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如珠晖塔、来雁塔、湘南学联旧址、省立第三师范旧址、石鼓书院、船山书院、酃县故治遗址、退省庵、欧阳故宅、唐宋古窑址、抗战纪念城景区、衡阳保卫战纪念馆等。
  只有坚持四管齐下,“四位一体”,“软硬”兼施,才能不断提升衡阳市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2.
  [2]小约瑟夫·S·奈.中国软实力崛起[EB/OL].新华网,2006-01-06.
  [3]周关.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EB/OL].江西日报,2009-10-05.
  [4]陈飞,柳卫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5-16.
  [5]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17-19.
  [6]郑贱成,李鑫.衡阳在湘南城市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24-25.
  
  万灵辉,女,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现,女,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衡阳文化软实力提升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