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民增收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面对“留守儿童”的涌现,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的日益增加,他们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探索,能够使家庭、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更加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致力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一)情感教育问题
根据我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有85%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由于这些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尤其,他们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亲情、情感和心理缺少关怀,又缺少倾诉沟通和协作帮助,久而久之致使他们的思想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感情比较冷漠,性格孤僻、偏激。
(二)学习教育问题
据近几年的成绩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其中有7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在较后位置。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有60%以上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学习、教育成了令家长和学校头疼的一件大事。
(三)道德教育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坐标。但是那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最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策
(一)建立定期或不定期通话制度,加强孩子与父母心灵的沟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通过通话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没事情的时候可以做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该怎样做,哪些不该做以及为什么?
(二)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
通过心理老师和学生的谈心,用这种方式判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解决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开齐各门课程,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决不能因为要考试就忽视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而学校教育又弥补了家庭教育,他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念教育
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的孩子,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所以学校及家庭要做好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工作。可以多叫些打工者和大学毕业生回来讲讲他们各自的经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那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念。
何刚,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