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切忌“千人一面”,我们要靠语言文字把所表现的人物一一“摆”出来,刻画人物必须要做到逼真鲜活。
一.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相貌是千差万别的,而年龄、职业、遭遇、性格等又为各自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公式化,脸谱化。
如《一面》中“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牙黄羽纱的衣衫,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的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就不仅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更突出了他的精神,突出他的那种斗志,表现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的品质和顽强意志,再如《贝多芬》中“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有一种凝重而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以“形”传“神”,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
二.抓住细节,聚焦特写;运用修辞,强化效果。
选择一最佳镜头来聚焦特写,抓住最传神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中这样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作者形神兼备地刻画了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那犀利的眼光。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就像高尔基说的“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
另外,作者妙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他运笔在方寸之间,突出重点,在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达到了尺水兴波、纵横捭阖的效果。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三.直接描写,或借助他人的眼光间接描写。
抓住人物特征的描写让人感到贴近真切,比喻、夸张手法的点缀则让人遐思无限,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能否把镜头移开对准他人或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呢?如汉乐府《陌上桑》就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罗敷的美丽形象。这首诗在表现罗敷的美貌时,首先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泰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接着正面描写她精美的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然后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如痴如呆,表现他们对罗敷的倾慕:“行者风罗敷,下担捋髯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月怨怒,但坐观罗敷。”虽然没有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读者也能感受她美丽的姿容,浮想她优雅的仪态,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谢红伦,陈培艳,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