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一位文坛怪才,在他创作的盛年离开了我们。他如此描绘自己一生所走的路:“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王小波的妻子、事业伴侣李银河说他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是的,王小波的思想是自由的。在中国文学的精神传承上,王小波确乎如别人所说是个异数。人们无法理解他,他的文学创作迥异于当今的主流文学,他的文学理念少有人认同,他选择的生存方式也是独特而卓尔不群的。因为他避开了主流而苦苦追求自己的人生趣味。
一.主流之外的主张:趣味人生
王小波明确提出“有趣”这一观点是在《<怀疑三部曲>序》当中。“人在写作时,总免不了要推己及人”。于是,王小波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假设”,第三个假设便是关于“有趣”的:“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与此的对立面的极端便是“无智无性无趣”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小说创作中,王小波坚持认为:“小说家最该做的事是用作品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但很不幸的是,不少小说家做的恰恰是相反的事情”。
王小波自称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很长时间内他是自觉的疏离主流、站在话语圈之外的。用福柯的话说,话语便是权利,权利即话语。他疏离于话语——权利中心,因为“进入那个圈子(话语圈,笔者注)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考,我觉得不够意思”。不够意思就是无趣,是王小波反对的东西。
朱学勤在《书斋里的革命》一书中谈到王小波时说:“最值得言说的还不是他的写作,也不是他的风格,而是他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与话语——权力中心决裂的生存选择。他向往的是一个人人热爱智慧、有美好的爱情而且异性交往不受不当限制的、生活充满趣味的世界。
二.“有趣”的创作
王小波是把有趣作为一种价值、理想与美的境界重述了生命、死亡与自由,以及人类的生存状况。“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王小波反对“无智无性无趣”,因为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当有趣被超越之后,生活中有人会认为“无智无性无趣”便是生活的全部,而我们“在小说里看到的应该是有趣本身”。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有趣何以体现呢?
(一)智慧遭遇的妙趣。王小波崇尚智慧与理性,他特别喜欢引说罗素,他提倡思索与创造,面向未来取得成就,这是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
中国知识分子自身固有一个缺陷:乐于做道德的精英,而不是思维的精英。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实用与功利的倾向,利益在前。在西方的知识分子眼中,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只是兴趣而已。古希腊人最可称道,亚里士多德演算几何题时被杀,可以说是为智慧而殉身。王小波赞美这样的人,他的大学老师说:我教的数学也许是你们一辈子也用不到的,但这些知识是好的。
王小波专门描写“智慧的遭遇”的小说是《寻找无双》,序言里写道:“本书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遭遇的书”。小说将读者带入了一次奇异的旅程。这是个叙事复杂,时空维度无限繁复的叙事作品,且寓意深厚,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的问题,寻找的是人对事实真相的了解。“宣阳坊”隐喻的是人们以瞒骗他人与自己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王仙客努力寻找无双的过程是智慧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的遭遇。王小波充分探讨了智慧——知识分子所系——的现今状况。宣阳坊的人们,人人说假话,根本不愿拥有真实,他们有意装傻,混淆了愚蠢与智慧的界限。在作者笔下人们由装傻的心态发展出反智的能力被剥了出来,这便是“智慧的遭遇”。寻找无双的故事从传奇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人精神遭遇的魔幻投影,显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处处洋溢着关于“智慧的遭遇”的描写,数学家王二(《红拂夜奔》),发明家李靖(《红拂夜奔》),寻找神奇的王二(《革命时期的爱情》),小说家王二(《万寿寺》)等等。
(二)思维创造的奇趣。假如我们无法体验自由思想的乐趣,那么便丧失了有趣生活的一部分。“文革”中王小波当知青时就是这般遭遇,思想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书籍,就连“著迅鲁”的书也被军代表焚烧。他亲身体验过失去自由思想的权利的滋味,这成为他崇尚智慧与理性,追求思维乐趣的基础。
首先,王小波小说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渴望并且争取思维自由的乐趣,这些人物或处于一个思想遭禁锢的环境,或处于一个以不思想为生活状态的环境。如《2010》中主人公王二坚持不得数盲症,宁愿以牺牲合理的生活为代价,是为了要拥有思维时的乐趣。数盲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而王二则代表了另一种拥有智慧、拥有生趣的生存状态。
其次,王小波在创作时张扬想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着思维活动的乐趣。《万寿寺》中“我”被车撞了之后,成为自己写过的小说手稿的读者,最后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模糊在了一起。读者在阅读中慢慢掉进了作家用时空无限繁复的叙事建造的巴比伦迷宫。读者或许可以从中走出来,那就意味着跨越了作家的智慧,我们会长吁一口气,会心一笑;或许就迷失在其中走不出来了,那也没关系,这个用语言建造的迷宫带给我们一次智慧上的挑战,我们乐在其中。
(三)启人想象的乐趣。王小波主张小说应该有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的乐趣。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王小波小说的风格,我们可以归结为“轻逸”,这一个风格又与王小波的非凡想象力与小说中处处可见的想象有关。
1.比喻。在王小波的笔下比喻是一种远距离的意象衔接。比如,王二说“在大隋,哪个宦官人家不养歌妓,就像今天的官儿,没有汽车,不像个真正的宦官人家了”。有时,比喻夸张了人物的某些外形特征。比如说红拂的蓬松头发,作者写道:“红拂每天晚上用爆米花的机器来崩自己的头发,使它显得蓬松。”
比喻在王小波笔下有时会成为情节的过渡,小说前进的动力。比如《似水流年》中作者谈到小说题目的由来时有这么一段:“普鲁斯特写了一本书……这些是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从这一段开始,小说转入了对“刘老先生”这一角色的叙述。
2.轻逸。“轻逸”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文学讲演录中的第一个题目,我用来概括王小波追求有趣下的作品风格之一。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称他为“行吟诗人”,王小波在小说中确也写过一些诗句,不多但句句如同飘雪:纯洁、轻逸。
“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这是描绘灯光和街灯的诗句,在他的笔下,抽去了语言中的沉重感,还以轻松,有如月光般轻盈的飘洒。
同时,事物的沉重被作者有意识地淡化,用轻松的笔触写出来。沉重——人物处境的荒谬与难以逃脱的命运——在故意调侃、轻松的笔调下,失去了沉重感,带给人的是放声大笑。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无论是比喻的巧思,还是语言的轻松与幽默,想象力都异常重要,其小说确实“深得虚构之美”。在想象的世界里,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世界也因此更加有趣。
三.结语
王小波追求的有趣,从更宽广的领域来看,有趣代表着一种价值、理想,是艺术的主题。一个主流之外的边缘作家超越了意识形态,是非意识形态,他关心的领域更宽更广。有趣作为一种文学主张,是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向往。那么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王小波说: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王小波书写了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参考资料:
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
3.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王小波.青铜时代/黄金时代/黑铁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
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刘江凤,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在职硕士,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