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18

[ 郭芸杉 文选 ]   

《南京!南京!》中的静默

◇ 郭芸杉

  这是一段沉重的、不曾被遗忘的、又不愿意被提及的历史,1937年12月13日发生在这座城里的事情虽已过去,但是每年的12月13日上午,伴随着刺耳的防空警报,对于那段历史的想象便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脑海中。陆川对于这段历史则是从尽可能还原真相的角度切入,除了采用黑白影像、手持摄影之外,最为重要的表意方式之一便是静默。静默的影像处理方式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绘画中的留白,成为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一种交流方式,静默让陆川更细腻、深刻的表现了面对这样一场特殊战争中不同群体的表现,同时静默也为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真相,体味片中人物提供了一个缓和的平台。
  在这部电影中静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与“逗号”“分号”“叹号”等标点的作用有偶然的相似处。在伏击日本兵的段落中,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弥漫在画面中长达几分钟,之后声音突然中断,接着我军战士的欢呼声。虽然只有短短4秒的静默,但是起到了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稍微缓和了之前的紧张气氛,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时间,同时也更强化了双方对战的激烈,这便是类似“逗号”的停顿作用。所谓“分号”,是指叙事上的连贯作用,还是在伏击这个段落中,当我们的战士还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声响彻天空的刺耳的警报声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在接下来经将近一分钟的时间,镜头在陆剑雄和众战士之间切换了两次,所有的人都是表情凝重,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只有渐渐远去的警报声和愈来愈近的坦克声。这样的静默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斗争的过程,是叙事上的一个分割点,为接下来众战士的两种不同举动做了一个隐秘的交代。当“散了吧”三个字从陆剑雄嘴里说出来,我们看到有出于本能的逃生者,也有继续战斗的英勇者也就不足以疑惑不解了。再如姜老师和角川阁楼相遇的这一段戏中,只有角川说了三句话,姜老师与他的回应只是靠点头,递东西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姜老师始终处在一个静默的、被动的状态,以及后来影片卡车救人段落中角川和姜老师几次无言的对视都是为姜老师要求角川射杀自己埋下了伏笔。在这部电影中,静默最常见的作用便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就如同“感叹号”一般。影片开始部分,当教堂的大门被推开时,所有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没有人因为惊恐而放声大喊,只有缓慢的后退和缓缓举起来的手,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表达恐惧的方式。再如挑选慰安妇的这个段落中,当小江第一个站出来,随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女子从队伍中走出来,没有哭泣声,只有顺着脸颊流下来的眼泪,默默地传达着一种屈辱、无奈和牺牲。这种无声的表达反而让观众感觉到比声音更强的力量,使得画面的内在情绪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静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就如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一般,以“无声”衬“有声”,以“动”衬“静”,是静默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在陆剑雄等人被俘段落中,目睹了很多人遭到惨杀,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时,陆剑雄毅然走了出来,随后是一个人、两个人……,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一种情绪的积累,最终爆发为所有的人一致高呼“中国不会亡”,这是从“此时无声胜有声”转变为真正“声音”的过程。再如唐先生被杀的段落中,唐先生被绑在木桩上,伊田则是先踱步再背对着唐先生站定,伴随着同时出膛的几颗子弹,唐先生的身体向前倾倒,这“动”“静”的结合更加衬托了伊田的心理状态,对于这样的一场杀戮他还是伴有人性的思考的,但是那样的一种环境让他无法正常的面对。再如面对被屠杀的时候,小豆子和陆剑雄四目相对,嘴角轻轻的上扬,这一细微的动作恰好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淡定。因此这里所提到的静默是通过声音和动作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并不是局限于无声即静默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这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那些为之抗争的中国人民虽已逝去,但是他们如同静默的照片一样静止在历史的资料中,影片结尾时闪过的一张张“照片”虽然都是演员的剧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原型的生卒年月,对于这些抗争过的人们自然也有一种复杂、微妙、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静默的力量在影片最后借助照片得以提升。
  
  郭芸杉,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南京!南京!》中的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