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43

[ 杨瑾钰 文选 ]   

中西语言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 杨瑾钰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西语,一般就是英语;而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提高,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开始学习汉语,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由于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人们在学习汉语或者英语的时候,应避免用母语的语法来套用汉英各自的语法。因此,本文试图从语法的角度来区别中西语言的不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语言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1.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汉语的语言很美,但很模糊。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1]。相比较而言,英语语法则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词形变化的部分称为词法(Morphology),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都属于词法范畴。研究句子结构的部分称为句法(Syntax),如句子的成分、语序、句子种类等,都属于句法范畴。英语有性、数的变化,并且要求主谓一致。[4]
  1.1词类方面不同
  汉语的名词里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溶入了介词,如in、on、behind,有的则成了形容词,如:inner、outer、outside、inside、middle。因此,我们不能把汉语的方位词说成是介词或形容词。
  汉语的许多动词后面能够加“着、了、过”,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着”表示现在时,“了、过”表示过去时。汉语的“着、了、过”可不是表示”时态”的,因为用了“着、了、过”,既可以表示现在、过去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将来的事情。“他昨天吃着饭还看电视呢”,如果说这“着”是“过去时”,“他明天看着电视还会想到我的”,如果说这个“着”又是“将来时”,那汉语里还有什么时态呢?“他明天吃了饭到我家来”“他后天吃过饭到我家来”,这“了、过”显然不是过去时。
  汉语里的许多形容词可以做状语,如“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严厉批评”的“勤奋、认真、严厉”都是做状语的形容词。英语的形容词绝对同状语无缘。例如:hard study(勤奋学习)、work seriously(认真工作)、criticize severely(严厉批评)中的“hard、seriously、severely”都是副词。
  词类方面还有许多差别,这里只能举一些例子。
  1.2句子成分方面不同
  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大句子成分。[1];英语里没有补语。汉语用补语表示的意思,英语把它放到状语里去了。英语里面有个表语,汉语把它放到宾语里去了。所以,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都是六个。如:“他在这儿逗留了三个小时。”(He stayed here three hours.),就不能把“三个小时”当作状语了,因为它在汉语里是补语。又如:“他是学生。”(He is a pupil.)就不能说“学生”是表语,而应当说它是宾语。
  汉语的主语和英语的主语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英语里有用句首引导词there和用it做主语的句子,汉语里没有。如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墙上有一幅画)、It is raining.(天下着雨)。
  两种语言的宾语也不一样。在汉语里,有“一张沙发坐两个人”“一间屋子住两个人”这一类的句子,“人”是宾语。而在英语里,“人”非做主语不可。当然,这几句可以说成“两个人坐一张沙发”“两个人住一间屋子”[3];,这就跟英语相像了。汉语的主语、宾语是由位置决定的。
  其他的句子成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汉语里有把字句,如“他把书包拿走了”,“把书包”要分析为状语。英语里根本就没有把字句,英语的“书包”(schoolbag)在这句话的译文当中只能做宾语。英语的定语、状语等可以用从句表示,汉语没有地道的从句。
  1.3句式方面不同
  英语里当然有一些非主谓句,如Bus!(公车!)Wonderful!(太棒了!)但是这样的句子极少。汉语里面的非主谓句要多得多。除了一个词构成的非主谓句(如“火!”“好!”)之外,汉语里有大量由各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如“好球!”“瞧你!”“起风了。”见到这样的句子,称之为非主谓句,不要因为英语It is raining,就说汉语省略了主语,也不要因为英语把“我的帽子呢?”说成Where is my cap?就说汉语省略了谓语和宾语。
  上面只是举例性地谈到了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其实两种语言的语法,区别多得很。一句话,就是不能用各自的语法来套用,中西语言的语法有它们自己的的特点。
  2.中西语言的优长与不足
  从前面中西语言的语法特点差异,我们看出,语法差别可以归为词法差别和句法差别。
  2.1词法方面的优长与不足
  在词法方面,汉语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既是优点,又是不足之处。优点是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诗”,正念、倒念都可以,这也造成汉字的创造性很高;此外,使得汉语更注重语序和虚词。而英语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虽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强,但是也意味着比较机械。英美人每讲一句话都要进行词形变换,所以不得不考虑说话的时间和事情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考虑说话对象的单数复数、阴性阳性,考虑修饰语的对象是名词还是动词。
  相比之下,汉语似乎没有任何词形变换。汉语一般不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因为汉语中没有词形变换。英语之所以需要对词汇进行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分类,是因为说英语时我们必须根据话语中的词性对词汇进行词形变换。因此,中国人讲话时,可以不考虑说话的时间和事情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也不用考虑说话对象的单数复数、阴性阳性,更不用考虑修饰语的对象是名词还是动词,只要把想说的词汇表达出来即可。
  2.2句法方面的优长与不足
  从上面英汉语法的句式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都存在非主谓句,但是显然汉语里的非主谓句要多,可见,中国的汉字是比较自由的,而英语的限制性太大。汉语擅长描写细腻的感情,但纯粹的汉语却很难对理性的科学进行表述,例如一些代数方程、物理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用大量西文字母来表达清楚。现代汉语有时还需大量使用具有很长定语的、西方语言特有的长句子表达方法。这样一来,中西两种语言文字势必把两种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虽然英汉句式基本结构都是SVO型,但在句子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还是体现在形合和意合上。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体思维。因此,在汉语中,一个句子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英语句子则往往以形统神,以丰富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5]任何事物如果在一个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种因素来弥补;反之亦然。所以,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自协调、自组织、自构序的,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最初发展的时候,也一定会受这些规律的制约。
  3.结论
  最后把中西语言的特点综合一下。汉语象形性因素比较多,而西方是符号化因素比较重;汉语的自然性比较强,且是多向综合性的,而西方是单向推理性的;同时由于语言跟自然界是贯通的,汉语很容易与自然界沟通,是情感性的文化,而西方语言所诱导出来的往往是理智性的因素;汉语是一种立体的建筑型的因素,而西语是单维的流线型的因素多一些[6];中国的文化以语形为主,西方的文化则以语法为主,因此中国几千年来文字学特别发达,而西方的语法学特别发达;中国的文化是文字导向型文化,西方的文化是语言导向型文化。这就是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97.9,第1版。
  2.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第2期。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8.2。
  4.章振邦,《英语语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38。
  6.廖慈惠,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句法上的映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62。
  
  杨瑾钰,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浙江大学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

中西语言各自的优长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