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以来,英语学习型词典积极借鉴吸收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取得了重大发展。几部主要英语学习词典的释义都有了明显改观,逐渐走出了传统释义模式。然而,在我国,汉语词典释义基本停留在传统释义上。本文通过对英汉词典的对比研究,分析汉语词典释义的不足。探讨如何借鉴英语词典编纂的先进经验,改进我国词典释义的方法,以期有助于汉语词典的发展。
本文基于笔者所做的一份词典释义抽样调查分析。调查中,笔者首先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随机选取了90个词条作为样本,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各30条。然后,在“朗文在线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中选取相应的词条作为参照。最后,通过英汉对比和语料分析等研究,找出《现汉》释义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方案。
一.释义问题探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现汉》的释义总体上停留在传统释义模式上,虽然释文较为简洁,但是部分语词的释义在准确性、完整性和恰当程度等方面仍值得探究。这里,我们将列举几类较突出的问题:
1.片面释义
片面释义是指释义未能完整、全面地概括语词的主要概念成分,遗漏了语词固有的重要语义特征。这类问题最常出见于名词释义中,动词释义中也有所反映。如,
⑴纪录片:〈名〉专门报道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影片。也作记录片。
朗文词典中documentary的释义为“a film or a radio or television programme giving facts about sth.”。对比发现,英语中的documentary涵盖了中文的“纪录片”和“纪实广播”。按照《朗文》的释义“记录片”包括影片和其他电视记录片“a film or television programme”,这符合实际情况(网上查电视记录片的词频是30,900)。因此,《现汉》的释义应该修改为:纪录片:〈名〉真实地专门报道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影片或电视节目。也作记录片。
⑵切:〈动〉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在传统观念中,“切”无疑是“刀”的典型属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切”不是“刀”所专有的。以下是几则真实语料:“用微剪刀切开肌层使肌癌被膜很好暴露”,“用剪刀沿槽针沟切开管道”,“用剪刀或手术刀切开会阴”,“在三角中部用剪刀切开腹膜”,“发菜用剪刀切段状”,“用剪刀切葱”,“肉烤熟后,用剪刀切成合适大小的块。”这类例子非常多。由此看出,在汉语中“切”不仅是“刀”的属性,也是“剪刀”的重要属性。《朗文》对“切”的对等词“cut”释义“to divide something or separate something from its main part, using scissors, a knife etc”就体现出了“scissors”和“knife”两种工具均具有此功能。因此,《现汉》释义应该修改为:
切:〈动〉用刀或剪刀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2.内涵义表述不足
内涵义是语词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汉》本身对“内涵”的定义为“一个概念所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所以,缺少内涵义的释文就相当于缺少实质内容的空壳,显得单薄、肤浅。如,
⑴礼物:表示敬意或客气而赠送的物品。
对比《朗文》中“gift”的释义:“something that you give someone, for example to thank them or because you like them, especially on a special occasion”可以看出,礼物的功用有多种,即可表示敬意,客气,也可表示对某人的感谢或喜欢,以及祝福等,此外,赠送礼物常常与特殊的场合或时间联系在一起,如节日、宴会等。因此,《现汉》中的释义可修改如下:
礼物:〈名〉为表示敬意、客气、感谢、祝福、喜欢等而(常常在特殊的场合或时刻)赠送给某人的物品。
⑵研究:〈动〉探究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对照《朗文》对research的解释“to study a subject in detail, especially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facts or test new ideas”可以看出,“研究”的目的是“为取得新发现或检验新的理论等”,这是其重要的内涵意义,应该体现在释义当中。因此,应该将其释义修改为:
研究:〈动〉(为取得新发现或检验新方法、新理论等)仔细探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等。
3.概念表述不准确
⑴礼貌:〈名〉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所谓‘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礼仪、礼节等良好品行(如程序、方式、容貌、风度、言谈等)。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态度诚恳、和善;言语温和、友好;姿态端正、彬彬有礼;……”这段话摘自《公民道德建设通论》,对我们分析“礼貌”的释义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朗文》和《牛津》对“礼貌”的对等词“courtesy”的释义:
Courtesy: n polite behavior and respect for other people (朗文)
Courtesy: n polite behavior that show your respect to other people (牛津)
分析上述资料,可义看出“礼貌”主要有以下两个概念特征:(1)是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的良好行为规范;(2)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尊重”。《现汉》中“礼貌”的释义有以下几个不足:(1)“礼貌”是对“他人”的表现,其对等词courtesy在《朗文》、《牛津》中的释义都表明其行为接受对象是“other people”,但《现汉》中却没有体现这一主要概念特征,而其释义词“恭敬”的接受对象“尊长或宾客”是一个较小的范畴,不能涵盖人际交往中的诸多对象;(2)“礼貌”属于“品行”的范畴,内涵意义很广。而“动作”在《现汉》中定义为“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是个更具体的概念。“言语动作”并不能涵盖“礼貌”的所有表现,改为“言语行为”比较妥当。根据以上分析,“礼貌”的释义可以修改为:礼貌:〈名〉(人际交往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谦虚的言语、行为等。
⑵额外:〈形〉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的。
“额”本来指“规定的数目”,但通过语料分析得出,“额外”常常用来指称超出常规的、标准的或预期的等数量或范围,《朗文》和《牛津》对“extra”的释义也体现了这一概念特征:
Extra: a more of something,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or standard amount or number(朗文)
Extra: a more than is usual, expected, or than exists already (牛津)
因此,“额外”所超出的范围是“特定的”,但不一定是“规定的”,释义可以修改为:
额外:〈形〉超出特定的数量或范围的。
4.同义对释不恰当
同义对释是传统词典的基本释义手法之一。理论上讲,恰当使用同义词不仅能达到准确释义的目的,还可以使释文简洁,节省词典篇幅。但是完全同义的词是很少见的,在使用同义词释义时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语词间的细微语义区别,反而会造成不当释义。如,
⑴运气:〈名〉①命运;②幸运。
这里我们只看“运气”的第一个义项:命运。《现汉》中对“运气”采用了同义对释的释义方法。但对比“命运”的两个义项发现它与“运气”的概念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命运:①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②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而“运气”最显著的特征是指一种可能性,没有明显征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正如《朗文》中“luck”被释义为“when good or bad things happen to people by chance”因此,正确的释义应该是:
运气:〈名〉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的、事先无明显征兆的、具有一定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机会和境遇。
⑵辽阔:〈形〉辽远广阔,宽广空阔。看到《现汉》对“辽阔”的释义的第一感觉有点像组合词游戏,用几个构成、形式相似的词语,组合搭配来释义,却并不觉切中词语的本质概念。用户若想透彻理解被释义词的意思,还需要分别查询几个释义词。“辽阔”的释文中出现的四个词语在《现汉》中的解释分别如下:(1)辽远:遥远;(2)广阔:广大宽阔;(3)宽广:面积或范围大(4)空阔:空旷;由此得出,“辽阔”的概念意义特征为:(1)面积或范围大;(2)遥远、空旷。因此,释义可以修改为:
辽阔:〈形〉形容土地、水体和空域等面积或范围非常大,一望无际。
5.语词框架结构不完整
按照框架语义学的观点,语词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在相应的语义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了解某一语词的意义必然涉及到语义网络中其他相关联元素。词典释义中若缺少了必要的语义框架背景,语词的概念将难以得到凸显。这在形容词释义中表现尤为突出,如,
⑴完美:〈形〉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完美”有两个主要概念特征:a)完备,没有缺点;b)是人、物、事的属性。《现汉》没有反映语词概念的框架结构。
完美:〈形〉形容(人、物、事)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⑵潮湿:〈形〉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潮湿”一般用来描述气候、环境或物体的状态等,《现汉》的释义没有体现出框架语义成分。因此,释义应该修改为:潮湿:〈形〉形容空气中或物体表面、物体内部含有比正常情况下较多的水分。
⑶聪明:〈形〉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力强。
二.结论与启示
上文中我们以《现汉》为例,分五种情况讨论了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不足与缺陷,一些较为明显的释义缺陷,如,循环释义、词类混淆、释义词闭环系统不全等都未一一赘述。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且同一语词的释义中还可能同时交叉出现多种问题,十分复杂。笔者之所以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是因为一方面,它们在词典释义中普遍存在,表现突出,对释义的质量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它们是传统释义模式和传统的词典编纂方法下难以克服几个方面,也是词典释义应重点研究的领域。
传统的词典编纂没有语料库作为基础,全凭编者人工地搜集大量语料,这样难免会造成语料不足,无法全面涵盖语词在真实语境中的语义和用法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释义也就无法体现语词的完整概念,从而导致片面释义。如,上文中列举的“纪录片”等。况且,当今社会知识信息飞速膨胀,不仅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原有语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语料库技术,光靠人力实在难以跟上语言发展变化的脚步。上文中列举的“切”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传统词典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导向,主要关注被释义词所指称的基本概念,即概念的外延和概念的表层信息,对于语词概念的内涵、指称条件、使用环境等语法、语用信息很少深入研究。因此,释义时往往只触及概念的表层,或者孤立地处理语词概念。这导致了释义在深度上难以触及真实语境中语词所含的丰富的语义联想,广度上难以反映出语词间的普遍语义网络关联。如上文中列举的“钦佩”、“潮湿”等。
鉴于传统释义模式的许多不足,其注定无法帮助用户达到学习使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借鉴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构建汉语词典多维释义理论框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章宜华 (2002)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主要参考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Online http://www.ldoceonline.com/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张寅潇,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