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径一:学会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的,昼夜不息。”人永远生活在感情的世界里,要想宣泄这些情感就要找到适当的对象,而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情境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某种情感波动,于是观察生活就实现了这种迁移,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林清玄在《风铃》中因悠长美妙之铃声而想到:“风铃,是风的音乐”,无形无色无声之风因风铃而有形有色有声,进而悟出:“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这些都是立足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再“深思和内省”,从观察中升华出理性的见解,表达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毋庸置疑,作文写自己耳闻目睹的生活之人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我手写我心,要比做作的、纯粹泥古的创作更具生命力。
学生长期重复学校、食堂、家庭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思维的空间逐渐缩小,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即使关注了,也常常过目就忘,或仅止于满足猎奇心理,根本谈不上思考感悟。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记录每天所见所感所思,以期积累文章素材,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没有悟性,日记很容易就会变成自我安慰的流水账;没有耐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有的事,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捷径二:学会阅读
中国作家张抗抗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阅读史,是书籍的乳汁培育了自己的心智与情商。对于中学生来说,广泛而精深的阅读尤其必要,它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写作,且能有效地帮助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形成独到的观察意识,积淀真实的情感体验。
1.文学阅读直接服务写作。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即作品语言、作者思想和个人感悟。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体验世界,那是作者整个心灵世界的真诚敞开。语言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阅读语言文字自然就会感受到语言形式中蕴涵的生命体验的倾诉,而积累语言则是对自我表达形式的优化。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的思想说到底是作者个人的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了解思想就是透过字面表层把握其内在的情感脉动,这常常要以读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触发点,而这种积累又反过来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即所谓的间接体验,比如没有见过海的人,阅读有关“海”的作品,可以调动自己平常临水的感受,再借助想象发散开去,进而就可以在念中“领略”大海的雄壮开阔。个人感悟则把阅读理解深入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人类共同的生命意识,是读者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沟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种个性化的领悟。当然,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丰富的文学积累之后,还应深入体验生活。
2.情感体验触发观察情思。“胸怀淡泊气,体悟自高深”,关键是首先拥有这“淡泊气”。观察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状况、情感情绪等主观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结果,使结果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学习过程是由内向外的自我生成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激活情思,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产生自己的体验。阅读获得的间接情感体验就可以引导、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打开发现之门。观察活动中那些类似曾经引发过主体情感的事物或情境再度出现时,这些情感就会在主体心中复活。而且主体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多了,面对一个观察客体,主体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情感联想,真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了深厚的文学积淀,用不着刻意观察生活,只要稍加关注,主体就会自觉地把阅读获得的文化情愫渗透在其观察结果之中。
情感阅读对作文的效用远不止本文所说的这点,它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把间接情感体验和观察生活相结合,用阅读指导观察,从而拥有最适合自己写作的“优势资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写出语言风格独特、审视角度新颖和富有审美情趣的作文,还能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以此为基础来表达生活,表达人生。
王静,教师,江苏泰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