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和新教法,不但改进了教师的教,也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师重在引领,学生悟于探究。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探究而“探究”,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不管什么课,一律分组学习,探究讨论;无论哪个科目,统统鼓励创新,不敢“守旧”;只要是新的,区别于旧的课堂了,就是课改了;有的一节课下来,老师不敢总结,学生的意见也是三头六绪。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似乎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那样的课堂教学是浮躁课堂教学,学生的基本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和旧课堂教学相比,尚且是失败的,还谈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精要,只是徒具其表而已。
二.只重合作。经常可以看到,在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小组内讨论热烈,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偶尔也会参与其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需要合作,但更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可见,学生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提升。有一些问题解决,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旧课堂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应该在新课改中继承,并不断的发扬光大。否则,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助长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时他不参与,完全滥竽充数,发言时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长此以往,情况不妙哉。
三.推崇阅读。语文新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热热闹闹。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听课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的语文课堂,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这岂不正应了朱老先生的那句名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很多教育家反复提到过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重要性。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有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只重阅读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语艺术发扬光大呢?我们不敢想,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四.迷信电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各类的教学比赛中,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课件一夜之间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其实“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疑问由此而生:教师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时,学生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本来更加精彩?这些固定的情节,程序化的表演,是否会固化学生的思维,约束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呢?
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老师们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我们哑然之余,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旧课堂中老师的或甜蜜或粗犷、或高亢或低沉的嗓音,黑板上或工整或流畅的板书,依然是广大学子的不变的渴求。
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不断进步、完善,使新课改得到升华。
高思华,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