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07

[ 吴惠丽 文选 ]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 吴惠丽

  从事语文教学已多年,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经过多年的尝试,现在我常用的是“预习、展示、点拨”的模式。
  一.明确目标,合作预习
  当节预习目标要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既不能多,也不要太笼统,应该具体明确。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易考点。我的预习包括几个内容:
  1.预习本节课的生字、新词,明确读音,理解含义。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而且用不了太多时间。三人小组互为师生相互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这样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
  2.预习本节课的文学常识,虽然现在文学常识已经被淡化,但我认为学生不了解文学常识,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就很难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况且文学常识里面往往涉及名著阅读的成分,了解并展读名著,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个人的修为,渗透深厚的文化内蕴,但最现实的是它属于考点范畴。
  3.预习课文或文段的逻辑层次。这类似于给课文分段,不过给课文分段和给文段分层已经淡化出考试范围,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知道整篇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层次,一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对文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学生写作文,让他们学会布局谋篇。
  4.预习本课的精彩文段或句子。赏析文段或句子最能训练和体现出学生对语言的掌控能力,而且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本段哪个句子精彩,哪个词用得好,要问为什么。教师在处理这一块儿时,答案意识要淡化,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予肯定。
  5.预习与本课有关课外知识。课内要弄懂,课外要拓展。
  预习时间15-20分钟,主要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二.展示是检验知识和锻炼才能的主要环节
  我的课堂要展示的是预习效果的内容,但有侧重,展示有时可以说大家相互学习,有时可以说是优化答案,大约15-20分钟。
  1.展示生字新词。黑板上可以去两个小组,由其他小组提问,另外小组进行点评。
  2.文学常识要展示的是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主人公、主要故事情节、作品思想四个方面。
  3.文章或文段逻辑层次要展示的是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你受到的哪些启发。若让你写,你会作何处理?
  4.精彩文段或句子的欣赏是展示的主体部分,三人小组要展示本小组对精彩句子的分析,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表达了什么感情,渗透出什么样的哲理等等。每篇课文至少要分析2-4句,其他小组要进行评判和补充。
  5.课外拓展要展示的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链接,是精彩的部分,也是真正本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部分,看看哪个小组掌握的课外知识丰富。
  三.点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预习时教师要点拨,展示时要点拨,结束时要点拨。时间大约5-8分钟。
  预习时点拨方法。教育学生如何预习,哪些内容老师不需要讲,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提示,哪些需要小组完成,哪些需要老师讲解。
  展示时点拨问题。在展示时一个人代表的基本是小组的意见。学生的展示已经相当准确了,很多问题不需要老师赘述,但有的问题老师不讲学生很难弄懂,所以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旁敲侧击的点拨,是很有必要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束时点拨相当于总结。课结束时,我一般要总结,一是问学生问题是否弄懂,本节课目标是否达到,这些是对知识的总结;二是对课堂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些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总结。
  要形成一套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学习固然重要,自己探索更不可少。遵循着名家的教育理念,追寻着名校的足迹,渗透着个人的教育思想,我将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吴惠丽,女,教师,现居河南平舆。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