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去看看她的老家——浙江温州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幻灯片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生: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
师:你读书挺仔细真的很棒!希望你的语言更简洁。其它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喝春酒和会酒。
师: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风俗习惯?
生:喝春酒和会酒。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1至8自然段,用笔划出最能体现儿时的“我”喜欢喝春酒、会酒的语句。(幻灯片2)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次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哪些关键字词能让你体会出“我”最爱春酒?
生:“偷偷”、“好几回”、“舔”、“多少次”、“早已”。
师:这些字词分别写出了什么?
生:“偷偷”写出了作者对酒的喜爱好奇。“好几回”、“多少次”写出了作者“舔”的次数多,可见作者对春酒非常喜爱。
生:“舔”写出了作者很顽皮可爱。
师:你们对语言的品味真不错!可见作者是字字匠心。那“早已”呢?
生:“早已”写出了作者想喝春酒时的迫切心情。
师:儿时的“我”顽皮可爱,多么喜爱喝春酒啊!你们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我小时候喜欢吃糖,妈妈说吃多了对牙齿不好,我就偷偷地买来,躲在角落里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吃完。
师:儿时的你也挺顽皮。童心是没有地域差异的,愿我们永葆童心。儿时的“我”天真可爱,无拘无束。谁能试着读读?并对他的朗读给予评价。
生:(读课文)
生:应该把关键字词读重一点儿如:“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蜜蜂、捧、大包”等。
生:语速还要稍微慢一点儿,读出感情。
师:“我”率直自由,天真可爱,乡亲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还有吗?
生自由发言。
师:其实,她不仅喜欢喝春酒,还喜欢喝会酒,看出来了吗?
生:“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眼巴巴”写出了我急切地盼望喝会酒。
师:乡亲们为什么要请喝会酒?
生: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师:“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是非常讲究的,有哪些讲究?
生:吃十二碟;席散时,还有礼品,每人分一条印花手帕;地点也很讲究,借“我”家的花厅。
师:乡亲之间和和睦睦,情真意切。面对如此淳朴善良的乡亲,母亲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自由发言。
师:母亲不仅爱我,还爱她的乡亲。有情趣的我和有情意的乡亲,有爱心的母亲一起过春节,气氛会如何呢?
生:高兴、热闹、温馨。
师:其乐融融,和睦温馨!
师:儿时的琦君在这浓浓的乡情母爱中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如今呢?齐读第9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生齐读。
生:长大后,自制八宝酒。用和母亲一样的方法泡酒。
师:喝起来,又为什么没有道地的家乡味呢?(幻灯片3)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是美国的葡萄酒酿的。地点变了,人变了,气氛变了,时光变了。
师:一切风土人情都变了,味儿也就变了。喝起来反而多了一种什么情味?
生:思念之情。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年旅居海外的琦君在思念什么?
生:母亲,乡亲。过年时的浓浓气氛。美好的童年。故乡。
师:这种思念对琦君来说是刻骨铭心。原本甜蜜的回忆中多了一丝绵长的——?
生:忧愁。伤感。
生齐读。读出思念感伤之情。
师:鸟儿高飞时尚且知道重返故土,狐狸死后尚且做到凝望家园。故乡是我们的故土,也是我们的精神栖息地。
谢书芳,教师,现居湖北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