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高山的话,那么诗歌就是高山之巅。诗歌是历史文化的瑰宝,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那么怎样进行诗歌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一.加强朗读,感受诗歌优美的音乐性。
优秀的诗歌作品,其语言简洁优美,韵律和谐,悦耳动听,便于诵读、记忆和流传。因此,加强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渲染气氛,激发情感,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先决条件是自己要钻研诗歌作品,深刻理解诗歌内容。比如指导朗读《有的人》,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读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蔑视口吻,读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豪迈感情。其次,也要掌握好朗读技巧,做到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和语调。例如指导朗读《我爱这土地》,就要注意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诗歌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情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体味情感,领会诗歌浓郁的抒情性。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注意引导他们体味诗中真味,领会诗人真挚浓郁的诗情和所包含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的共鸣。
诗歌有立意鲜明、直抒胸臆的,也有比较含蓄、曲折地通过隐喻或寄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偏于表现哲理的诗,往往隐晦。读较为含蓄的诗,要注重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说,也许会更切合诗的真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解读诗歌的具体意象,把握它所要承载的主题思想。如《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从总体气氛上解读,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而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的性格,不正是亿万人民精神岁月诗意的概括吗?
其次,要注意诗中所运用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盼望》中的“出发”“到达”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词义,而是比喻和象征的载体,诗歌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具象描绘,表现了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以及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因此,我们在读诗时需要了解诗人注入诗歌的情感和寓意。
再次,许多诗本身侧重于虚写,读诗需要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如《鱼化石》一诗:“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了你,/依然栩栩如生。/……”诗人表面上写的是化石,却弦外有音。化石是一种象征的本体,隐藏的是诗人由历史动荡所生发出来的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抗议。当然,“诗无达诂”,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解读。
三.揣摩意境,把握诗歌鲜明的形象性。
优秀的诗歌作品,大多具备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指的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与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息息相通,并且通过诗歌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揣摩意境,整体把握诗歌作品鲜明的形象特征。
首先,教师动情地描述诗的内容,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本真感悟。诗歌语言常常变换词序,精炼含蓄,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连缀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启发想象,丰富诗意,再现场景,帮助学生领会意境。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从侧面揭示出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使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的把握,提高自己的审美内涵。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凉背景下,推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特写镜头的深意,感受孤舟独钓的诗歌形象和诗人革新遭贬的生活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诗人为了正义而不肯屈服的顽强意志与精神风貌。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教学又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难点,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更要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让诗歌教学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姜勇,教师,现居四川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