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52

[ 开 健 文选 ]   

细节教学例谈

◇ 开 健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不是平静的,而是台下生风、漾着波涛的。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又稍纵即逝,需要老师及时捕捉。正如冲浪,需抓准时机,劈波斩浪,乘势冲刺。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具有新异性,通过设计精彩的细节,掀起课堂教学的波澜,这是于永正老师所“着意”的。
  如教学《翠鸟》一课时,于永正老师先幽默地向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板书课题:“翠鸟”——
  师: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下于永正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永正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永正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
  师:是啊,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有一种竹子,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上课伊始,于永正老师就掀起了一个小波涛。以“翠”字为突破口,像剥“笋壳”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课堂便精彩起来。通过书写“翠”字这一细节,让学生一步步地掌握“翠”字的写法、读音,并对照课文内容理解“翠”的具体意义,他把这一细节放得很大,开挖得很深,既煞费苦心、苦心孤诣,又匠心独运、巧设“机关”。——这样的开头,难道不更让学生难忘、愈加心领神会?
  又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老师把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它词语都处理了,唯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老师突然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老师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于永正老师教学时故意“漏”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饱经风霜”,看似“疏忽”的一个细节,好像是“突然想到”,实际上却是他“精心雕琢”的——让细节出“彩”!这恰恰是他故意“卖”的一个关子,造成了教学悬念。
  
  开健,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

细节教学例谈